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

文化

>

正文
张家界武陵源:校园里的“围鼓”老师
发布时间:2015-12-16 14:51:39  来源:华声在线张家界站  作者:屈泽清   
0

张家界武陵源:校园里的“围鼓”老师


文| 屈泽清


20151112_132614.jpg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围鼓、唢呐、花灯、九子鞭,偶尔搬上舞台,让习惯了现代文化的人们耳目一新,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却面临困局。令人可喜的是,在武陵源区天子山镇,“非遗”围鼓敲进了校园,奏响了一曲曲传承新乐章。


12月16日中午,在天子山镇中心学校,学生们围在一起观看唢呐围鼓合奏表演,一位老人在旁边指挥。这位家住武陵源区天子山镇黄河村的向左海老人是该镇中心学校聘请的围鼓老师。在他的指导下,学校有近60名学生先后学会了打围鼓。


围鼓,又称打镏子、打排鼓,最初形成于土家族先民长年狩猎、伐木、垦植等系列劳动中,在张家界市的区县乡村都有分布,目前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是该市民间红白会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一般7人演奏,乐器有一鼓、一大锣、一公锣、两副钹、两唢呐。其词曲红白会通用,以鼓和唢呐上系红、白布为分别标记。世传的围鼓词有《八哥洗澡》、《风闹大》等。此外,围鼓还常常配合有木叶、土号、树皮号、二胡等民间常见乐器演奏,被称作艺人们的“卡拉OK”,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过去在该市农闲时节的农村,敲“围鼓”处总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听众,而如今,当年颇有名气的“围鼓”却已经濒临失传。


向左海自幼跟随师父学习打围鼓,至今已有40余年,是方圆百里响当当的围鼓艺人。“当时只有十几岁,到处拜师学艺,学成出师后也和师傅们一起到处打,哪有红白喜事就去哪。几十年下来,周围的乡镇村居我都跑遍了。”向左海对围鼓情有独钟,回忆起当年走乡串村打围鼓的经历,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可如今,围鼓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当地围鼓班艺人平均年龄都已60岁以上,30岁以下的艺人屈指可数,围鼓技艺面临失传。“师傅那一辈的都已去世,和我一辈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说到围鼓的未来,老人脸上隐然添上一丝忧伤。


这种担忧到2013年8月已经烟消云散。“8月23日,我接到熊朝信校长打来的电话,邀请我去学校教学生打围鼓。”老人说他丝毫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尽管此时他已生活无忧,两个儿子都在外经商,也都劝他在家安享晚年。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走进校园,收下了第一班“学生弟子”,当起了校园里的围鼓教师。“我教学生们学习围鼓技艺,是希望他们能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围鼓,学习围鼓。”


学校精心挑选了15名四至六年级学生参加了围鼓班,计划通过一年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这门技艺。“这样好啊!这样好啊!原来和我一起学习围鼓的艺人们现在大都年过六旬,年轻人又不愿意学,我正担心手艺会失传,学校让我教孩子们学习围鼓,围鼓技艺后继有人了!”老人非常激动,教起来也非常尽兴尽责。    


围鼓对于这些“00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一开始无从下手,根本不晓得该怎样打出动听的乐曲。每当这时向左海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去教他们。“向师傅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很认真,遇到我们有不懂得地方他就停下来耐心的教,直到我们学会为止!”学生黄湘庆说,向师傅和蔼可亲老师,就像自己家里的爷爷一样,对每一个学生都很好。


为了不影响学生们日常科目学习,向左海主动要求学校把他的围鼓课都安排在下午其他科目后的时间里。他的学生弟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学习围鼓的过程中尽情的体味民间乐器带来的乐趣,体验土家传统文化的魅力。练习围鼓成了那群“00后”孩子最开心的时刻!因为他们从活动当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今他们都能登台表演,可以熟练地打出《千年岁》、《八哥洗澡》、《鱼戏水》、《扑灯蛾》等各种围鼓乐曲。为了“立体式”传承“非遗”,将围鼓发扬广大,学校还精心组织力量搜集围鼓有关传说和词牌,编写校本教材。2014年8月,《土家围鼓词》正式编印,收录围鼓传统演奏词牌六十余首。

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快讯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