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导,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重点抓好抓实“四项工作”, 确保实现2019年脱贫摘帽目标。
一、坚持对标对表,抓牢基础性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集中开展脱贫排查整改清零行动。一是问题全清零。明确二季度全面“整改季”,三季度问题“清零季”,三季度为“摘帽季”,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漏评错评返贫”、扶贫工程质量、产业就业覆盖、涉贫信访与舆情处置、扶贫政策宣传、数据信息资料、“两项帮扶”责任落实等8个方面,全县42名县处级领导联乡包村,298支驻村帮扶工作队982名驻村队员,7612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全部下沉一线,逐村、逐户、逐事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大整改、大清零。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建立问题清单,逐级会商,限时整改,做到“户清零、村清零、事清零”。
二是政策全落实。实行“一月一走访、一月一核查、一月一督促、一月一报告”结对帮扶“四个一制度”,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开展政策落实“回头看”,对标核查贫困户收入、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及各项扶贫政策落实等情况,切实把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在贫困户、贫困村“最后一公里”上。
三是项目全推进。打好村级水、电、路、讯收官战,对照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退出标准,逐村、逐户排查,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倒排工期,逐项逐事推进,确保所有扶贫项目建设在9月底前完工、所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达标。
二、坚持因地制宜,抓实关键性工作。
把产业就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基础,大力实施“两有四个一”产业就业扶贫工程,实现“乡有主业有龙头、村有产业有社企” “一村一基地、一户一产业、一家一就业、一人一技能”。一是着力提升主导产业。按照“一主多特”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桑植白茶”为主,稳步发展粽叶、中药材、油茶、蜂蜜、大鲵、烟叶、优质水稻等特色产业,建立了产业基地281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7463户93377人,覆盖率 93%。二是大力推进家庭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鼓励每个贫困户发展家庭产业、庭院经济,因村因户进行产业奖补,实现对有意愿、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
目前,共有28213户96266人贫困户发展了家庭产业、庭院经济,占全县建档立卡人数的95.8%。三是做大引强龙头企业。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产业和龙头企业机制,实施“一企一策、一企一册”,做大现有产业、做强现有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出台了鼓励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脱贫的奖补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延伸产业链条,完善“龙头企业+生产性合作社(扶贫工厂、劳务联合体)+农户(贫困户)”产业模式,鼓励市场主体参与脱贫攻坚。全县已经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3家,种养专业合作社536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5个,建立家庭农场386家。四是扩大贫困劳力就业。县级成立劳务公司,乡村组建劳务合作社,培养劳务经纪人。引进社会力量创办或领办就业扶贫车间、扶贫工厂。全县45个村建立了扶贫车间,151个村居成立了劳务联合体,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就近就业3.7万人。
三、坚持因势利导,抓强根本性工作。
坚持党建“主责”与脱贫攻坚“主业”双推进,筑牢坚强地基层堡垒,激发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抓好抓实“堡垒、先锋、人才、廉洁、双扶”党建促脱贫五项工程,深入开展了“就近联、身边带”先锋行动,完善了“1+5”村级治理体系,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41个,集聚带动全县3000多名党员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作用,对26名党性不强、履职不力对象进行“淬火整训”,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30个。
二是开展精神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用好用活“新时代党员群众讲习所”平台,讲好党的政策、实用技术、文明新风、扶贫成效,举办讲习3000多场次,受众13万余人次;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的基本技能,着力解决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三是树立典型示范。挖掘推介先进典型、成功案例,用榜样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斗志,用身边事引导身边人,树立好典型,总结好经验、宣传好故事、传递好声音、集聚正能量,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形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2018年评选“最美扶贫人物”“脱贫之星”100名,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脱贫攻坚工作宣传稿件2000余条。
四、坚持统筹兼顾,抓好均衡性工作。
统筹考虑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做到同重视、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同考核,防止出现“悬崖效应”。
一是均衡化对待。全面铺排深度贫困村、已出列村、非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既坚持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村,确保深度贫困村脱贫出列,又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脱贫不脱责任”要求,做好已出列村工作,做到工作力度不减、焦点不变、靶心不散,同时兼顾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脱贫,进行综合评估、分类施策。
二是差异化扶持。精准对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一确保、两完善”标准,深入开展“回头看”;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一次性补齐”原则,着力补齐交通建设、农村饮水安全、贫困群众住房保障、扶贫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完善等短板。同时,按照深度贫困村30万元、贫困村20万元的标准安排产业奖补资金,大力扶持产业就业。
三是标准化保障。着力强化综合保障性扶贫,统筹各类保障措施,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提供兜底保障,兜底994户2220人,落实贫困残疾人保障6541人。
四是平等化要求。加强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按照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的要求和标准,由乡镇统一按排驻村工作组,23个乡镇派驻174支工作队342名工作队员帮扶174个非贫困村,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重点抓好产业就业、政策落实、基层党建、政策宣讲等工作。
(作者系张家界市政协副主席、桑植县委书记刘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