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洪家关村。李维跃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刘文韬 通讯员 谢德才 熊英
10月上旬,元帅故里,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洪家关村,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
清晨的阳光尚未绽放,村落周围的青山绿树,被缕缕轻柔的薄雾悄然围绕,静谧而清新。清澈见底的玉泉河上,几只早起的白鹭正翩翩起舞,觅食嬉戏。翻修一新的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贺龙元帅铜像、革命烈士纪念塔等,在河边静静矗立,正等候新一批游客前来瞻仰。
顺着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汽车直接驶至村里的公共电子商务服务站门前。作为店主的谷思钰姐妹已在店内忙碌,给刚制作好的泡菜、干菜等装袋、称重、封口、打包……旁边的电脑桌上,则摆放着厚厚一叠包裹发件单,收货地包括湖南、广东、江苏、安徽、福建等地。
“这大部分是国庆长假期间游客订的货。”姐姐谷思钰说,“他们现场品尝了咱们村做的坛子泡菜、干菜后,觉得味道不错,就订购了这些土特产,让我们寄过去。另外还有部分老客户,也通过网上下单购买。”
电商服务站就设在姐妹俩自家新建的宽敞大屋里。自去年在政府部门扶持下开办以来,电商服务站平均月销售额可达10万多元,盈利可达30%左右。周边50多户村民也由此受益,他们把种养的蔬菜、家禽加工后,直接供应到这里,不仅每月平均有4000多元的收入,还有了长期的供应渠道。无形之中,电商服务站扛起了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大旗。
电商服务站的欣欣向荣,得益于省、市、县三级政府精准扶贫,充分挖掘元帅故里红色资源,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自2014年4月开始,经过3年努力,昔日房屋破旧、道路泥泞、群众生活水平低下的村庄,已经改颜换面,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仅今年上半年,旅游区共接待旅游人数80万人,同比增长14%;实现旅游收入700万元,同比增长19.5%。
对于红色旅游开发带来的效应,今年30岁的妹妹谷慧体会尤深。作为一名曾经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源于家乡的贫穷,她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陕西西安的一家公司从事设计工作,月薪5000多元。
2016年上半年,她接到姐姐从家乡打来的电话:“回来吧,现在这里已成了热门景区,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咱们开个店子,专卖土特产,肯定能赚钱。”一番思考后,她专程回了一趟家乡。新修的水泥村道、青瓦白墙的新建民宅、修葺一新的纪念场馆、碧草如茵的景区广场,以及一批批从外面涌来的众多游客……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她怦然心动。返回西安第二天,她立即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书。
“回家乡创业,不仅收入比以前高很多,还能照顾家人,一举两得。”谷慧说。
今天的洪家关村,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兴起,不仅吸引了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原本留在村里种田的村民也增加了增收渠道。
村民刘志刚原本在县城开饭店。看到来家乡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自家又在政策扶持下盖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房,他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关闭县城的饭馆,回村里依托自家楼房开办了一家饭馆,食材则基本由当地农户直接供应。由于经营成本降低,饭店如今月均纯收入约1万元左右。
洪家关村村委会主任韦先波介绍,为帮助农民依托红色旅游转型创业,县乡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开展科技知识技能培训、设立创业贴息贷款、提供证照代办服务等。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5600多元,比2013年增加2800多元。
“张家界市至桑植县的高速公路今年底将会通车,县里还即将新修一条从村里直达县城的公路,开通后从县里到景区只要10分钟左右。随着交通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元帅故里的红色旅游一定会越来越兴旺,村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展望明天,韦先波踌躇满志。
■记者手记
富裕发展,成老区新的代名词
刘文韬
提及桑植,首先想到的是贺龙元帅的家乡。
走进洪家关,不少建筑、街道、学校、风景等都以贺龙名字命名。这不仅饱含着当地群众对元帅的深厚感情,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
站在新时期,如何秉承革命先辈们“为人民谋幸福”的宏愿,让老区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红利,实现全面小康,始终是党委政府牵挂的头等大事。
记者多年前来到洪家关时,最大的印象是虽然青山绿水环绕,但村里房屋破旧、道路泥泞,外地游客更是稀少。由于发展观念落后、发展方式单一、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这里的经济发展曾一度滞后。
但今天的洪家关,记者欣喜地看到,道路变宽了,房屋变新了,村容变得整洁漂亮了。而新建的极具当地民族特色的民俗客栈、土菜餐馆、土特产商店,以及现代农业观光园、“农家乐”等设施,更是绽放着勃勃生机,吸引着众多游客光顾。
谈及这些年来的变化,老区的干部群众无不笑意盈盈,对未来信心十足。底气何来?正如洪家关村党支部书记贺曦所言:“我们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那就是转变单靠农业的传统发展方式,依托红色旅游,推进产业融合,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实现脱贫致富。”
挖掘红色资源,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变河道为栈道、变田园为公园、变山区为景区,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贫穷落后”,已成为元帅故里的旧名词,“富裕发展”,成为新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