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官地坪镇富平村地形独特,易积涝成灾,驻村工作队筹资凿开山体——
昔日水淹地 今朝聚宝盆
华声在线客户端记者 宁奎
5月4日,桑植县官地坪镇富平村大雨。张家界市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队长陈卓打着伞,沿着水渠,观看罗汉果基地幼苗长势。
8亩罗汉果基地的不远处,是50亩粽叶基地,行走其间,长势喜人。陈卓说,在乡村振兴路上,这两个产业将成为全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行的村党支部书记涂泽权告诉记者,若不是一个“洞”,此刻大家只能划着船,空谈致富。
“湖坪村”变“富平村”
富平村,原本叫湖坪村。什么叫“湖坪”?
在村里干了37年的老支书周树勋,用一段顺口溜解释:“两山夹一峪,地挂二面坡,下得三天雨,坪里变湖泊。”每逢下大暴雨,因地形原因,雨水排不出去,逐渐累积,一条小溪就会暴涨为深3米多的湖泊,淹没800多亩田地。
“十年九涝,三年两收。每年都会被淹十几二十天,大部分地不得已抛荒。”周树勋说,村里山多地少,很多村民不得不在这些地里种上庄稼,然后祈祷不下雨。他笑称,这种行为是“赌博式”农作,看天吃饭,“恨不得自己是愚公,移开一座山,把水排出去。”
终于,“愚公”来了。经过持续不断努力,驻村工作队筹集了近800万元资金,决意凿穿山体,把汛期积水引入溇水。老支书一直记得,2015年3月17日开工那天,全村600多人,到现场的超过500人,每家每户都燃放了鞭炮。
隧道通了,村民世代愿望圆了,与此同时,排水渠、平板桥、拦砂坝、集水池等水利设施一一完工。
在全体村民的提议下,“湖坪村”更名为“富平村”,与胆战心惊的历史作别。村民张立成把“顺口溜”改了:“一条银龙坪中过,洪水排到溇水河,千亩荒地变农田,稻米香飘满富平。”
顺着“银龙”——长3.1公里,宽4米、高2米的排水渠,记者来到隧道口,只听到激流入洞,轰隆隆作响。洞口,已被草坪覆盖,铺上石板路,植上银杏树,宛如一处城市公园,成为村里最热门的打卡地。
“湖坪”没了,村里的配套建设有了“用武之地”。村活动中心落成,便民服务点、卫生室功能一应俱全;文化小广场、健身中心、生态停车场错落分布,休闲有了好去处;垂柳、紫薇、丹桂等种满主干道,赏心悦目;211盏太阳能路灯,照亮这座美丽村庄……
“水淹地”变“聚宝盆”
800多亩地不再遭水淹,对村民意味着什么?
富平村支书涂泽权说,对山多地少的富平村来说,这些地就是村民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在莓茶基地,记者见到了脱贫户张立常。年过半百的他,拿着手机,正在进行抖音直播,为网友解答莓茶种植知识,并推销自家生产的莓茶。
直播中,张立常说,莓茶怕水,水一泡,大概率绝收。他用手划出一个弧形,告诉大家自家基地范围,“以前村里因为排不出水,这些地方经常被淹。要不是工作队打通了排水隧道,你们看到的会是大片的荒地。”
张立常告诉记者,今年100亩基地预计产茶1000多斤,收入近20万元。为保证产量,他每年要请周边村民做500多个工,给大家发工资就有五六万元,“放在以前,我没收入脱不了贫,更别谈请别人做工。”
祖辈留下的荒地变成持续耕种的田地,同样让村民胡新锦乐开了花。种烤烟,种草药,种南瓜……两夫妻从早忙到晚。
“新建了一个养猪场,水再大也不怕被淹。”养了十多年猪的他,这几年逐渐把规模扩大,“存栏20多头,其中新进10多头母猪,年底就可以生仔。”“一头母猪2年生5窝,一窝最多有20来个猪仔,一只猪仔卖1000多元……”掰扯着手指算数,胡新锦说做梦都要笑醒。
驱车行驶在穿村而过的高等级公路上,记者看到,这800多亩曾经的荒地,各家各户各尽其用,莓茶基地、鱼塘、稻田、玉米地、菜地……
“好好干,努力干。”在车上,老支书周树勋拍拍涂泽权的肩膀说,“老一辈人因为涨水吃了不少苦,现在水退了,贫脱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带领大家致富的责任,就落到你们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