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源作协“踏春魅力乡村”采风暨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覃新菊
记得上次在武陵源作协换届会议上,作家胡少丛赠送了他的长篇小说《梦萦三千峰》,我感到这是对一个文学评论家的极大尊重,当时我在会议上也郑重的表态,我会关注的。还记得当时胡少丛坐在下面给了我一个积极的回应手势。今天,我们又集聚在一起了,以文学的名义。因此,我想谈谈《梦萦三千峰》,以回馈武陵源作协的信任,回馈丽珍主席对我的邀请。
评论,应该本着专业、敬业、理性的科学态度。我这么讲话,是受上次《民族文学》在张家界学院挂牌,两个编辑那诚恳、理性、敬业的态度,张家界作家们那谦逊受教、乐于学习改进的态度的影响,让我感到,张家界作家非常渴望专业性的评论与点拨。当然我达不到那种水准,但我愿意以专业、敬业、理性的科学态度,从文学评论的角度谈谈创作中反映的现象,面对小说书写与表达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文学的形式来反映张家界旅游开发、建设、发展的历史呢?如果我们作家能够突破、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张家界作家的创作会得到一个腾飞。胡少丛的《梦萦三千峰》给我的感受有震撼、有启发,也有疑虑,当然是探讨性的疑虑。
首先,是震撼。我被文本开头设置的那个梦给震撼了。穿越的梦,忧患的梦,让人倍加珍惜的梦。主人公李自强与爱人胡蓉乘坐大鸟飞跃武陵,抵达二十万年后的时空,是死寂,是荒凉。方山变矮了,石峰变小了,峰墙融化了,这样的景象与现实中景致的壮阔、奇伟构成鲜明的反差与对比,产生了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对今日美景的珍惜。这个梦在结构上还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点题,梦萦三千峰的梦啊;二是带出北大教授的“数型思维理论”与地质变迁理论,进而为小说的正题——旅游开发奠定基调。看完小说,我还觉得,这个“梦”又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李自强的旅游开发梦,一个是许忠华的游子故乡情。
再次,是启发。小说在写作上采用了非常有特色的形式,就是文本中穿插文本,构成了“文本中的文本”。这些文本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异乡游子许忠华的系列回忆录,有《儿时苦难》(19-28页)、《寻找红军》(32-46页)、《亲历长征》(一)(59-65页)、《亲历长征》(二)(69-80页)、《初回故乡》(87-94页)、《栽树王马木森》(一)(101-112)、《栽树王马木森》(二)(115-127页)、《先行官吴伟峰》(一)(132-142页)、《先行官吴伟峰》(二)(150-160页)、《阿庆嫂彭雪梅》(一)(164-171页)、《阿庆嫂彭雪梅》(二)(176-186页)、《3.17事件》(一)(192-197页)、《3.17事件》(二)(203-207页)、《游子反哺》(222-226页),共14篇。第二方面是李自强的诗歌,包括《武陵源是谁家收藏》、《云海奇观》、《第二故乡》、《爱的誓言》、《故乡盖世无双》、《令人心疼的故乡》、《遐想三千石峰》、《感受武陵源》、《梦回故乡》、《游子怀乡》、《沉默的风景》、《感受金鞭溪》、《1号古井遐想》、《痴情龙虾花》、《永不凋谢的花朵》、《传说向王天子》、《壮丽的舞台》、《三千奇峰竖拇指》、《中堂画》、《百科全书武陵源》、《南天山》、《沧海桑田的故事》等22首。都是围绕三千峰而创作的,都是浓浓的情怀的表达。第三是民歌、QQ聊天记录与名人的诗篇,包括《马桑树搭灯台》、《门口挂盏灯》、《映山红》、《棒棒捶在岩板上》、萧克《登黄石寨游金鞭溪》、邵燕祥《赞索溪峪宝峰湖》等。在小说结构上,有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的说法,原文本的核心事件是李自强上山拍照结识许建国,引带出父亲许忠华红色土地的情怀,而这些小文本就是卫星事件了,卫星事件丰富了大文本、使得枝节丰满、生动,又使得两者分合衔接得比较自然。能够这么构想,试图让文本摇曳多彩,这是非常难得的艺术想象与设计,说明作者正在努力地寻找合适的文学方式来呈现他想要呈现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开卷所写下的那三句话:这是一部异乡游子情系故乡的心灵史,这是一部红色土地绿色家园的变迁史,这是一部文学版张家界旅游的发展史。
然后,也有疑虑。就是这些文本中的文本的使用,量是不是多了一些?尤其是许忠华的回忆录是不是显得篇幅过长了一些?文本总共250页,许忠华的回忆录占了112页,几乎是一半。那些诗歌,属于典型的家园情结的流露,但似乎是重复咏叹,存在着内在的离异与辉映吗?如何让大文本与这些小文本在比例上更加适合,两者衔接更加自然有机?毕竟,它是一部结构严谨、情节推进有序的小说,而不是宣传册。还有,小说总共18章,除了第一章之外,后面的结构模式几乎都是一样的,回忆录加诗篇,因此,还是回到我开头的那个疑虑上来,就是小说书写与表达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文学的形式来反映张家界旅游开发、建设、发展的问题。文学的想象与审美的转换,可能是我们需要共同攻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