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

文化

>

正文
贺龙女儿贺捷生将军的人生情怀
发布时间:2016-03-01 11:39:29  来源:华声在线张家界站  作者:赵宗山   
0

2015年6月26日,我再次上北京向将帅子女汇报塑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雕像的工作情况,萧克的儿子萧星华将军约我们开车接他去拜会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将军。在北京贺捷生带我们到慈禧太后亲题惠丰堂饭庄聚会,她说,这里是清朝慈禧太后用膳的地方,也是民国前总理熊熙麟应试中举的地方,使我感受到祖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更使我感受到贺捷生待家乡亲人的深厚情谊。接着贺捷生要司机将任弼时的女儿任远芳接过来。她接待我们一起吃饭,听我们汇报,要求我们把雕像做神似逼真,供人们瞻仰。她还给我赠送了一本她撰写的名著《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并亲笔题写“宗山先生惠存”于书的扉页。我接过这本书,一字一句反复学习,她那许多艰苦卓绝、人生坎坷的精彩画面,无不催人泪下。我是流着热泪读完了这部书,也使我们明白了坚定理想信念的哲理,更加清晰了贺捷生将军的一生中不平凡的经历和博大的情怀。


一、长征路上的奇迹


1935年11月1日,即将长征的红二、六军团在反击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困中,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贺捷生就在这时降生。消息传到前线,贺龙大喜,在指挥部请在座的几个部下给女儿取名字,萧克说恭喜、恭喜,军团长带领我们频频打胜仗,又喜得千金,我看孩子的名字就叫“捷生”,小丫头在捷报中出生嘛。贺龙说,要得,要得,孩子就叫捷生,这名字响亮!


1935年11月19日,贺捷生在故乡桑植出生刚19天,就被当时担任红二、六军团军团长的父亲贺龙和同为红军干部的母亲蹇先任背在身上,或放在马背上的摇篮里,带着去长征。2013年10月,贺捷生在新出版的名叫《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的纪实散文里,动情地写道:“初次来到这个世界,恐怕没有谁比我听到了更多的马蹄声;没有谁像我那样整日整夜地枕着马蹄声入眠。更没有谁像我那样,每天等待着那串马蹄声的响起,就像等待日出和日落。”


她的母亲蹇先任太不容易了,长征途中,除了每天要背着行装自己赶路,还得一把屎一把尿地照料贺捷生。晚上宿营时大家睡下了,又要把贺捷生弄脏的衣服和第二天换用的尿布洗出来。


贺捷生的母亲蹇先任,在20世纪初,是个了不起的伟大女性。她出身在慈利县城的一个商人家庭,在长沙受过很好的教育,比贺龙还早两年参加共产党;1929年,在中国的天空最黑暗的时候,她剑胆琴心,毅然投身贺龙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回到湘西重新组建的红四军,是湘鄂西苏区的第一位女红军。蹇先任长得小巧,白净,性格沉稳又内向,因在红军队伍中担任文化教员,人称“蹇先生”。贺龙一见到他的队伍里冒出这个漂亮女兵,眼睛一亮,心里就控制不住自己了。没过几天,他直截了当地对这个女兵说,蹇先生,和我结婚吧!我贺龙军阀出身,正需要你这样的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女人来管管我。蹇先任却不领贺龙的情,说她作为一个红军战士,应该接受贺军长的领导,但在婚姻大事上必须由父亲做主。贺龙立刻给蹇先任身处白区的父亲蹇承宴捎信,说要娶他的女儿。蹇承宴却不受宠若惊,也不断然回绝,而是满地打滚,号啕大哭,说完了完了,贺龙这是要娶我家的二姑娘当小,这让我这张老脸往哪搁?几天后,贺龙头戴礼帽、身穿长衫,深入慈利县城关镇亲自向蹇承宴求情,信誓旦旦地说,他明谋正娶,决不把蹇家女儿当二房,这才说动老人同意这桩婚事。五年后的1934年10月,萧克带领红六军团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一路苦战,在贵州印江木黄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合编成红二、六军团,贺龙任红二军团军团长,萧克任红六军团军团长。贺龙胸怀坦荡,既尊重中央红军,又羡慕南昌起义后上了井冈山的萧克是员儒将,在战争间隙还保持写小说的兴致,主动把妻子蹇先任在长沙读过美术专科学校的妹妹蹇先佛介绍给他,而双方竟一见钟情,从此红军史上便有了一段动人的佳话:一对姐妹分别嫁给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到了延安,毛泽东风趣地称这对姐妹为“大蹇、小蹇”。


红军长征本有严格的纪律,其中之一是不准带孩子,有孩子的不管官多大,都必须送人,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的毛泽东就把孩子送给了老乡。当军团长的贺龙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妻子临产时,他把她送回老家桑植县官地坪,又说动一个亲戚帮他们收养孩子。但是,当贺龙和妻子抱着孩子上门时,那家亲戚却害怕得锁上门躲开了。蹇先任舍不得扔下刚出生的亲骨肉,央求贺龙说,无论多苦多难,我自己背着孩子走,要活娘俩一起活,要死一起死;总不能把她丢在草丛里让狼叼走吧?贺龙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带上女儿长征。


还在月子里的蹇先任抱着贺捷生随军团卫生部伤病员队一起行军。走到澧水河边,几架敌机飞来轰炸,像拉屎一样扔下无数颗炸弹。河面上水柱冲天,小船被掀翻了,许多人落进了水里。驮着贺捷生的小骡马在岸边惊得前蹄腾空,差一点把摇篮掀翻了。贺捷生吓得哇哇大哭。军团卫生部长贺彪急得跳上岸来,把贺捷生从摇篮里抱出来,塞在她母亲的手里,自己撑一只船把他们送过河去。船到河中心,贺捷生还在哭闹,她母亲急忙用襁褓的一角捂住她的嘴。警报解除后,听见孩子不哭了,打开襁褓一看,贺捷生被憋得满脸青紫,只剩下哀哀的一口气了。


因为母亲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有时搂着贺捷生骑在小骡马上赶路。贺龙看见了,大惊失色,说这怎么行啊,倘若骡马受惊,一摔就是两个,还是我来抱吧。说着从妻子手里接过襁褓,在马屁股上狠狠抽了一鞭,在山野间狂奔。几天后,贺龙想出一个办法:勒紧腰间的皮带,拉开领口,把四肢乱动的女儿放进他宽大的衣兜里。部队走到贵州境内的一个山垭口,前后突然发现敌人,贺龙担心部队被截断和被包围,纵马迅速调动部队抢占两边的山冈。不料在剧烈的奔跑中,装在怀里的孩子被颠了出去,落在了路边的草丛里。部队突围后,他从怀里习惯性地掏出烟斗想抽袋烟,这才感到胸口空了,孩子已不翼而飞,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急忙回去寻找。幸好几个伤病员赶了上来,手里正抱着刚捡到的孩子。看见女儿失而复得,贺龙悲喜交加,两行泪水夺眶而出。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延安,中央财政部长林伯渠赶来看望贺捷生的母亲蹇先任,问她还缺什么。她母亲说谢谢林老,什么也不缺。林老不明白她为什么老抱着孩子,问孩子多大了。她母亲说,足足一岁了。林老说,一岁了还要抱?让她自己去玩嘛。她母亲说,孩子在长征路上跟着大人一起挨饿,营养不良,小腿是软的,还站不起来。林老当场流泪了,招呼随员马上送一条羊腿过来。


有了这条羊腿,她母亲每天用小刀削一块下来,拿出在长征路上煮过野菜的搪瓷缸,放在火盆上炖熟煨烂,再加上一片馒头或一小碗米饭细心地喂贺捷生。吃完这条羊腿,贺捷生才颤颤巍巍,摇晃摇晃,在延安大地上站了起来。贺捷生在刚出生19天到长满1岁的日子里,在父母的怀抱里,和许多红军战士的帮助下,艰难地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路,磨砺了不平凡而有坚定信仰的人生,创造了长征路上的伟大奇迹。


二、抗战时期的漂泊


1937年7月,国共合作抗日,驻扎在陕西富平县庄里镇的红二方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0师。她父亲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这时,她母亲蹇先任接到了随一批资深革命家的夫人和孩子去苏联学习的通知,即将与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博古夫人刘群先、任弼时夫人陈琮英、林伯渠女儿林莉等一道启程。不足两岁的贺捷生忽然又成了一个无人收养的包袱。


两个月后,八路军一二0师正要东渡黄河深入抗日前线作战,当年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的两个老部下秦光远和瞿玉屏,从湖南赶到庄里镇,请求重回部队杀鬼子。因为南昌起义时秦任师长,瞿任团长,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延安亲自接见了他们。但周恩来交给了他们另一个任务,回湖南从事兵运工作,争取把湘西王陈渠珍拉到共产党一边来。秦、瞿二人离去时,贺龙忍痛割爱,把贺捷生托给他们带回湘西抚养。贺龙对两个老部下说,二位兄弟,我就要带领部队去和日本人决一死战,孩子就请你们多操心了,将来你们只要告诉她父亲是贺龙,母亲是蹇先任,做你们谁的女儿都行。但她可以改姓,不得改名。


秦光远和瞿玉屏把贺捷生抱回湘西,因秦光远有三个儿子,生活比较困难,而瞿玉屏刚好无儿无女,于是决定由瞿玉屏做她的养父。偏偏瞿玉屏的妻子杨氏是大军阀杨森的侄女,养成了抽鸦片的恶习,整天待在家游手好闲,瞿玉屏怕暴露贺捷生的身份,谎称是从育婴堂抱回来的孤儿,让她从此姓瞿。因瞿玉屏与杨氏情感不和,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为了让她接受贺捷生,瞿玉屏违心答应杨氏从此不提离婚的事,还像过去那样待她。但瞿玉屏厉声对家里人说,孩子是他的命根子,谁也不能欺负她。


瞿玉屏家住湘西洪江,在安江开纱厂,每半个月回家一次,想尽办法与渐渐长大的养女培养感情。年过40的他,既没有娶二房的心思,也没有寻花问柳的爱好,唯一的愿望就是把贺捷生抚养成人,将来交还给贺龙。他叮嘱杨氏必须时刻看好孩子,不能让她走出院子半步。因为红二方面军是贺龙从湘鄂西拉起来并带出去的队伍,在当地杀过不少土豪劣绅,如今这些土豪劣绅的家人还在,势力也还在,如果让他们知道贺龙的女儿就寄养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不仅全家要遭殃,改了姓的贺捷生也小命难保。贺捷生长到六七岁,要发蒙上学了,也不能去外面读书。瞿玉屏每周定期回来,亲自送着她去一个老先生家上课。后来,又用无偿提供住所的方式,把一个从福建逃难来的人请进家,给孩子当家庭教师。


1944年,抗战胜利前夜,瞿玉屏去给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送药品,半路被日军飞机炸伤,回到家不久便撒手人寰。这时秦光远也去世了,瞿玉屏在临死前做了三个交待:一是告诉长到9岁的贺捷生,她本不姓瞿,而是姓贺,他的生父在延安,是共产党赫赫有名的贺龙将军,长大后一定要去找他;二是对杨氏摊牌,说他过去撒谎了,他们的养女不是育婴堂的孤儿,而是从延安贺龙手里抱回来的,他死后要善待她,千万不能把她弄丢了,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哪一天贺龙回来问她要人,可不会轻饶她。再就是把他的一个在战争中共过患难的朋友加同乡召到床前,对他全盘托出女儿的来历。瞿玉屏对这个朋友说,受人之托,命比天大,请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护好我丢下的这对母女。瞿玉屏的这个朋友叫罗文杰,也曾是贺龙的部下,不过他此时的身份是国民党中统湘西站站长,衔至少将。但罗文杰向老朋友保证,虽然他与贺龙不在一个阵营,可保护贺龙的女儿他还能办到。并保证说,只要在湘西,他就不会让孩子流落街头,也不会让她遭遇不测。瞿玉屏去世后,罗文杰先是把贺捷生和她的养母转移到沅水江边的一个深宅大院,几个月后又把她们转移到乾州。由于失去了养父这座靠山,可怜的贺捷生从此跟着嗜烟如命的养母惨淡度日,小小年纪就要挑水、洗衣、倒马桶,踮起脚跟做饭,半夜里还要爬起来给通宵达旦打牌的养母做夜宵。她在乾州插班读书半年,直接考取了一所中学,但因养母交不起每个学期两担稻谷的学费,只得让她休学。奇怪的是,他从前的家庭老师就在这时出现了,并主动对养母说,他可以带孩子去保靖他现在任教的省立八中读书,前提是必须冒名顶替,跟他姓史。因为学校只允许每个老师带自己的一个孩子在身边上学。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了,两年前从苏联回到延安的母亲蹇先任急于找到失散多年的女儿,托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的一个老革命家,在10月22日、23日《大公报》连续两天刊登广告,公开寻找瞿玉屏和女儿。想不到瞿玉屏在一年前去世了,自己长到10岁的女儿隐姓埋名,已漂到了她根本不可能找到的地方。让人唏嘘的是,贺捷生在68年后的2013年才看到这条广告。那是她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时的一个同事,在上海图书馆查阅历史档案时,从报缝里偶然发现这个秘密,立即把广告翻拍下来从网上传给她。但是,面对这条迟到的广告,贺捷生此时能做的,只有仰天长啸了。


实际情况是,少女贺捷生在漂泊湘西的懵懂岁月中,有中共地下党在暗中关注她,爱护她,也有不明身份的人在悄然窥探她,靠近她。然而,直到1947年,当她在保靖国立八中冒名读书时,才惊愕地发现,每当危机来临时帮她化险为夷的,原是担任国民党中统湘西站站长的罗文杰!


是1947年的夏天还是秋天,贺捷生记不清了,但她记得省立八中当时正在闹学潮,高年级的同学打着“反内战、反饥饿”的标语涌到县党部去请愿。她出于好奇,和低年级的同学结伴去看热闹。不想到了县党部,一个自称是她哥哥的国民党军人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强行把她塞进一顶轿子里不由分说地抬走了。轿子停在一座洋房前,坐在客厅里等候她的,正是罗文杰。贺捷生觉得此人似曾相识,但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到他的家里来。罗文杰说出了对她而言可谓惊天的内幕。原来,早在一二十年前兵荒马乱时,罗文杰就曾在她父亲贺龙手下当军官,而且与她的养父瞿玉屏同过生死。他让儿子罗善达强行把贺捷生从看热闹的人群中带到他家里来,就是按照他对她养父瞿玉屏的承诺,要绝对保证她在湘西的安全。罗文杰对惊魂未定的贺捷生说,省立八中的学生去县党部闹事,是反对政府行为,警察马上就要出面镇压了,到那时她不被警察抓走,也会被乱军踩死。然后说,这书不能再读了,他要立刻送她回乾州。十二岁的贺捷生到这时终于明白,她在湘西的任何行踪都掌握在罗文杰的手中。当天下午,罗文杰以他小儿子去乾州看病做掩护,还用那顶轿子,翻山越岭,把她送回到乾州养母身边。


1949年12月,贺龙那支队伍打回湘西,洪江、乾州和保靖等地相继解放;而此时此刻,她满身伤痕的母亲蹇先任正走在从东北回湘西寻找她的路上。那个担任国民党中统湘西站站长的罗文杰,经过一番垂死顽抗,在1950年向人民政府投诚,并被安排在省政府任参事。但世事难料,在两个月后到来的镇反运动中,他被当成历史反革命抓了起来,几天后便吞鸦片自杀了。


三、青春年华的梦想


幼年时期饱尝苦难的贺捷生,早在青春时期就有一个梦想:未来当个作家。当不了大作家,就当小作家。作品感动不了别人,先感动自己。那是她被父亲贺龙寄养在湘西十二年后,在动荡中长成了一个小姑娘,懂得了生存的艰辛,有了强烈的倾诉欲望。后来,她读到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书里小英子的遭遇勾起了她的满腹辛酸。她知道林海音在书里是写自己的童年,心里想,我的童年比小英子曲折多了,凄凉多了,有一天也要把它们写出来。几十年后,当她重返保靖原省立八中母校寻找往昔时,年纪稍大的老师都记得她当年的作文成绩优异,次次得“甲”,经常被当作范文在班里宣读,就说湖南出女作家,丁玲是湖南人,琼瑶也是,当时一看她的作文,便知道她在这条路上也可能有出息。当然,他们说得最多的还是她如何隐姓埋名,如何胆小怕事,而且,不知为什么又突然失踪了。还说,当时就是打死他们也想不到她是贺龙的女儿。


解放后,贺捷生回到了父亲贺龙身边,在与当年相比冰火两重天的帅府出出进进,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老师。20世纪50年代初,她15岁,有一次在北京医院住院,发现一个倍受人们尊敬的中年人每次遇到她都笑眯眯的,露出长辈特有的那种关爱。她很奇怪,问医生护士他是谁。医生护士说,小姑娘,人家那么关心你,连他是谁都不知道?他是政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啊!也在这个病区住院。她吓了一跳,马上想到齐燕铭不仅是个大官,还是个大学者、大作家,在延安时期就主持创作了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受到过毛主席的称赞。再次遇到齐燕铭,她感到亲近多了,他问贺捷生什么便答什么。一天,齐燕铭来病房看她,看见她喜欢读小说,建议她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说她早就读过了。齐燕铭又说,他那里有许多小说,都是中外名著,她都应该读。她说,那你都借给我看?齐燕铭说可以,不过有一个条件,每读完一本书必须写一篇读后感,他通过后,才能借下一本。贺捷生求之不得,心里正盼着有人教她写作,马上答应下来。从此,她每读完一本书都写一篇读后感,在还书时送给齐燕铭过目;齐燕铭每次都给她讲评,有时大加赞扬,有时指出其中的不足,比如说哪本书没有抓住核心,哪本书没读出真情实感什么的。读完《安娜?卡列尼娜》,由于她年少青涩,对男女感情上的事没有感觉,什么也没有写。齐燕铭便惊愕地望着她,说读这本书还没有感受?第一句话就博大精深,可以下笔千言。


因受到齐燕铭的指点和鼓励,贺捷生的写作大有长进,很快想到给报刊投稿。但她有自知之明,只敢投小报小刊。贺龙得知女儿想当作家,非常惊奇,也非常高兴,但他激励女儿说,在小报小刊上发表文章不算什么本事,我们要上就上《人民日报》。在父亲贺龙看来,只有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才算作家。从那以后,她大胆地给《人民日报》投稿。只可惜,直到“文革”来临,她也没有成为父亲心目中的作家,因为她的作品从来没有上过《人民日报》。


当她的作品在《人民日报》发表时,已是20多年后的事了,这时她父亲贺龙已含冤去世,她自己也在命运的沼泽里苦苦跋涉。但那天在大街上的阅读报栏里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现《人民日报》上,她激动得全身发抖,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她痴痴地站在报栏下,想笑又想哭,在心里一遍遍对父亲说:爸爸,我写的文章终于被《人民日报》发表了,成了你希望我做的作家,你该满意了吧?


四、青藏高原的生活


1958年,19岁的贺捷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4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面对毕业后的去向,贺捷生毅然决然地作出大胆的选择——去青藏高原。


贺捷生客居他乡,成为青海民族学院一名历史教师。气候恶劣,条件异常艰苦:青海民族学院的围墙和学生的床,都是用泥巴砌起来的,一顶顶帐篷便是教室。教师每月只有15斤粮、半斤油,有时连盐都供应不上。对于来自北京的青年来说,首先要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贺捷生先天发育不良,高原反应自然比别人严重,加之营养跟不上,她常年浮肿,鼻子出血,全身不适。但她依然咬紧牙关与大家一起坚持劳动,常常背起粪筐,到处去捡粪。一天天,一年年,贺捷生品尝着生活的艰辛,直到累得吐血。她就像一头拓荒牛,尽责敬业,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比自己年仅小几岁的学生们。三尺讲台成为她的圣土,她用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道义吸引了众多学生。学生们既将她当作老师,又看成是朋友。在教学同时,贺捷生还积极参加了西北地区及青海省的地方志及民族史的编纂。


贺捷生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以致因过度疲劳而昏倒在讲台上。她不喜欢声张吹嘘,不以父辈的功勋为资本,在青海6年,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她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热爱工作,赢得了一大批朋友和广大师生的信任与尊重。不久,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业务骨干,并与一位天津籍的青年教师组成了小家庭。随着3个女儿先后出生,贺捷生以平民的生活姿态在青海度过了苦乐相间的青春时光。6年转瞬即逝。虽然生活艰难宛如童年的湘西,但贺捷生感到很充实。


五、文革遭受的厄运


“文革”的风暴席卷中国大地。贺龙被林彪、“四人帮”以“土匪”、“叛徒”、“二月兵变黑干将”等莫须有的罪名逐出中南海,并在“医疗要为专案服务”的口号下被迫害致死!身为贺龙长女的贺捷生自然在劫难逃。丈夫提出离婚,带着二女儿离开了她。


离婚后的贺捷生回到北京,被“下放”到石油工业部某研究院劳动“改造”。


当贺捷生身处厄境时,贺龙生前一位身边工作人员向她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但他在西安,贺捷生正在接受“改造”。她的两位大学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双双来到婚姻登记处冒名为他们办了结婚登记手续。谁料喜事变成丧事,这位夫婿因与贺龙的女儿结亲而被隔离批斗,当贺捷生带着两个女儿赶到西安时,因遭受残酷的折磨,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1970年,离开母亲的二女儿,又因不堪忍受失去母爱与备受社会歧视的双重痛苦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几年,所有的不幸劈头盖脸地砸向贺捷生这个无助的女子。直到林彪死后,贺捷生才暂时解脱,回到北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


1975年4月,贺捷生一被解放便上书毛主席,要求寻找父亲的遗骸,为贺龙平反昭雪,补行葬仪。不久,她得到通知,父亲的骨灰安葬仪式将秘密举行,施行“五不”,即不致悼词、不献花圈、不组织治丧委员会、不公开报道、不进行宣传。很明显,这是“四人帮”在设障!贺捷生怒从心头生,她再次上书毛主席,并请邓颖超妈妈转呈周总理。周恩来在医院亲自给毛主席写信,将贺捷生的信附在后面。两天后,事情有了着落,周总理打电话给贺捷生,表示自己将抱病参加贺龙的骨灰安葬仪式并致悼词。


六、勤奋笔耕的成果


“文革”期间,贺捷生以在青海磨炼出的钢筋铁骨,与文化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一起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顽强抗争。贺捷生拿起笔,记录下了人民心中正义的呐喊。她说:“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或许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978年,邓颖超亲自为贺捷生主持婚礼。这位新郎叫李振军,当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是一名不但能征善战,而且会诗词歌赋的儒将。


不久,她又穿上绿军装,在《基建工程兵报》当编辑。1982年,贺捷生被调到总政干部部军事百科研究室。凭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包括在青藏高原多年的生活积累,她在工作之余搞起了创作,没多久便写出了报告文学《共青畅想曲》,在《昆仑》发表后胡乔木亲自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评价推介。贺捷生一发而不可收,不久又有《祝您一路平安》在《人民文学》上问世。访美归来,她又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散文《哦,五角大楼》,还有《通向世界的窗口》、《世纪同龄人何长工》等颇受欢迎的文学作品,在小说、影视剧、散文、理论等方面多有建树。


贺捷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88年,她被授予大校军衔。1991年,贺捷生离开喧闹的文坛来到军事科学院,先后担任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部长,主持编撰辉煌巨著《中国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贺捷生参与和领导《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一干就是12年。1992年7月20日,贺捷生晋升为少将军衔,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之一。


七、情系家乡的建设


1975年10月,贺捷生回到家乡,介绍贺龙元帅光辉的一生。12月,在桑植县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大会上讲话,宣传贺龙的革命精神。宣告党中央、毛主席为贺龙元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6年10月,贺捷生回家乡参加长征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与丈夫李振军参加天子山贺龙铜像揭幕仪式,看望当年跟随贺龙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并在张家界向当地人民作报告,讲述贺龙元帅一生的丰功伟绩,为解放全中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1996年3月,贺捷生第三次回到家乡张家界市桑植县,参加贺龙元帅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与乡亲们亲切交谈。2009年6月,贺捷生将军回家乡参加贺龙元帅骨灰安葬仪式,在市县领导的陪同下,到贺龙中学看望师生。


2012年4月3日,她在武警部队副司令员戴肃军和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国军等领导的陪同下上天子山在贺龙公园为贺龙元帅墓扫墓,敬献花篮,表达对贺龙元帅的深切怀念。4月4日早晨,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小明到阳光酒店看望贺捷生将军,并向她介绍了张家界申报修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雕像的工作情况。上午10点,在阳光酒店二楼VIP3会议室举行座谈会,贺捷生将军深情地说:“我十分怀念我的父亲贺龙,十分想念我的家乡和家乡人民”。她告诫我们一定要弘扬贺龙革命精神,做好人,不图名利,做人做事都要体现贺龙故乡人的形象,为张家界争光。她勉励我们一定要搞好革命纪念地建设,她十分关心桑植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的建设、管理与开放事业。她说,革命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特殊贡献,她希望建设好贺龙中学,国家将每年从贺龙中学定向招收两名飞行员上飞行学院,为国家培养飞行人才。


贺捷生将军认为张家界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美国的旅游环境就不如张家界,她说,我们要把张家界的旅游景点管理好,人人爱护自然环境和景区景点,张家界的自然山水很美,这是世界一流的。她对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纪念地建设同样十分关心,她不仅经常发信息嘱托我们做好这项工作,而且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书写提案,要求加强革命老区的交通建设,修建高速铁路,使广大游客方便快捷到湖南来参观张家界。当我向她汇报恢复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原貌,建立主要创始人纪念碑的时候,她很兴奋地站了起来,她说:“恢复旧址要搞成历史原貌,使人们感觉到有真实感,不要搞豪华奢侈的东西,要着重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每一块革命纪念地都有她的历史故事,各有各的特色,建好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就要突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当年在大庸指挥红二、六军团战斗,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转移的特色,以及在湘鄂川黔省委大院内工作与生活的历史故事”。她要求我们向省委宣传部汇好报,按程序上报雕塑这项工作中,贺捷生将军等将帅子女一直在支持和鼓励我干事创业,她们给我发出的短信就有200多条,早在2010年12月12日,贺捷生将军给我发短信说:“你发来的红二、六军团领导雕像图收到了,谢谢你,设计图很重要,希望多征集一些内行的意见,包括他们的子女亲人,当时的领导年轻、威武、风华正茂,与赤卫队员不一样,神似很重要,你们很辛苦,由衷的感谢你,祝快乐吉祥如意!”2011年1月20日,她在短信中说:“你太辛苦了,刚好春运,天冷人多,你要保重身体,雕像是永久的,一定要认真仔细作好!谢谢!祝你快乐安康!”2011年3月25日,贺捷生在短信中说:“宗山主任:你好!信息收到了,谢谢你为建设革命遗址费心操劳辛苦了,我很受感动和鼓励,看着眼前的世界,溢光流采,风生水起,满大街奔走春风拂面的年轻人,必须承认一个时代过去了,又一时代已经来临了,让新一代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经济的战场,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好生活,谢谢你今天做的事业,是伟大的!祝你安康,事业兴旺!”2011年8月7日,贺捷生在短信中强调说:“我很惦念纪念地的建设”。塑造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五位领导人的铜像,争取拿到中央的批文以后建成纪念碑。


当天下午,贺捷生将军在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小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国军的陪同下,我们一起到达慈利县溪口视察,她在“红军树”前与当地干部群众留影,并围绕大树行走三圈,回顾1934年12月20日贺龙在古樟树下收编1000余名游击队员参加红军,指挥棉花山反围剿战斗的革命史实。然后一路步行到溪口革命委员会旧址参观,溪口的干部群众怀着对贺龙元帅的深厚感情,纷纷赶来看望贺捷生将军,她与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听取保护、开发、利用革命文物的意见,以推动溪口经济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红色旅游,搞好红色文化宣传。


贺捷生回京后,撰写了一篇《去看一棵大树》的纪实文章,她向老区人民揭示:这棵古樟形单影只,顶天立地,孤独地站在一片开阔的沙滩上,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身边的那片土地,那条自古以来环绕着坪地静静流淌的河流。远远望去,那几根粗大的如同赤裸的手臂伸向天空的树枝,即像大地竖起的一根根旗杆,又像河水高举的一簇簇波浪。她的话在激励我们要弘杨贺龙革命精神,树立起张家界的形像,掀起前赴后继、滚滚向前的洪流波澜。


2014年9月,我区上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及张家界市委、市政府批文,同意在永定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四合院内塑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雕像。经过努力,目前,雕像已经塑成,按批文要求请示中央和省委检查验收后对外开放,供人民群众瞻仰。2014年9月18日,当贺捷生将军得知中央批文后,给我回复短信说:“好消息,这是你多年辛苦的成果,感谢你!祝你健康快乐!”她从内心里为我们加油鼓劲,抓紧落实搞好革命纪念地建设。


在贺捷生将军等将帅子女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心帮助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雕像的落成,对张家界开展红色旅游,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革命纪念地建设和苏区建设,弘扬红军精神,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


主要参考著作


《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作者:贺捷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2015年1月北京第2次印刷。本书荣获《作家文摘》非虚构类十大影响力图书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大奖,朱自清散文奖,冰心散文奖,鲁迅文学奖。


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快讯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