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命三郎”是武陵源区第二中学同事们送给副校长王志强的一个绰号,是同事之间一种亲切的调侃,更是对他拚命工作的一种认可。
1987年,王志强19岁,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武陵源区协合乡中学任教英语,后调到武陵源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任教,1996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初中部被撤销,他被调往武陵源区中湖乡中学(2010年改称武陵源区第二中学)任教。
在乡村,教师工作辛苦,地位低下,待遇不好。有门道的想尽一切办法进了城里的学校,还有的则放下课本或经商或从政。但王志强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岗位,一干就是28年。
辛勤工作的“拼命三郎”
1998年,王志强同时担任了初三两个班(49班和50班)的班主任。50班原来的班主任因故调走,因50班是个“双差班”,无人接手,只有他站出来说“我接!”同事们不解,问他为何要接这个“烫手山芋”?他回应到,你不接,他不接,难道就放弃50班?我的49班已经带的很好了,我有精力去管理好50班。事实证明,他在班级管理上确实有两把“刷子”。两个班,他管理起来游刃有余。毕业的时候,50班已经是老师们眼中的优秀班级。
“我喜欢当班主任,我喜欢上课。”上过他课的学生都说王老师的课讲得很好。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化素质深受学生喜爱。他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借鉴其它学校在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进行课堂改革,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三阶段六步骤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全面调查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自己的教学变成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寓教于乐,引人入胜。“王老师的课真有趣!”,“我最喜欢王老师的英语课了!”“是我见到的最认真、最负责的老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等等,这些话语常常是同学们对的评价。学生的成绩也因王老师的教学改革而快速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王志强精力充沛。无论是酷暑严寒,三尺讲台上总有他忙碌而充实的身影,教室里总有他激情而奋进的声音,校园里总能见到他行走匆匆的脚步声。由于他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辛勤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了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2005年被任命为武陵源区第二中学副校长,同时也被同事们冠以“拼命三郎”的绰号。
关爱学生的“好老师”
“既来之,则安之,干工作不能只图名利。干一行,爱一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爱的事业。”王志强用一颗真诚而公正的爱心去浇灌每一棵幼苗,不放弃每一名学生。
他的班上有一个叫王芳的女同学,是全班公认的最不守纪的学生。动不动就回家,不参加晚自习,非常自卑,考试也从未考过60分。因穿的脏被同学叫做“病毒”。王志强通过走访才了解到:王芳的父亲是个哑巴,母亲在生下她后不久就离她而去。她与哑巴父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困。来回学校单程路程7公里多,全都是她步行返家来校,有时一周竟没有一元钱来坐车(她家到学校只要一元钱车钱)。
了解情况后,王志强向学校申请免去王芳的生活费,自己拿出200元钱,保证她每周有10块钱的零用钱。王芳没有笔,他把自己的笔给她,王芳的衣服破了,鞋子破了,他赶紧叫她的妻子买上。同时教育全班同学不要歧视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王芳变了。开朗了,课间能与同学打成一片了,也不中途回家了,上课也不打瞌睡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三年后的中考,王芳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了90分,其它成绩都已及格。
学生需要关爱,家境贫困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用真诚的心去关怀和帮扶。像王芳这样的学生,王志强班上每届都会有。他总是用心去对待每一位需要关爱的学生,让他们在关爱的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
值得信赖的“好同事”
对待学生,他充满爱心,对待同事,他坦诚友好。
1998年,一位叫赵碧云的青年英语老师分配到武陵源区第二中学。那时因学校条件差,老师对学生组织进行考试的时候,必须要先刻钢板,再采用手推油印机印出试卷。这可是一个技术活,一般的老师根本操作不来。
赵碧云每次推出来的油印试卷,不是不清晰,就是破掉坏掉。每次都弄得快掉眼泪。王志强见后,不仅马上帮忙调试好,并手把手的告之诀窍。一段时间后,赵碧云的试卷印出来,公正整齐,成为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多年后赵碧云调离学校,一说起王志强总是念念不忘他的热心肠。
他对任何同事都坦诚相待,热心帮忙。“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每一位同他共过事的老师都这样总结。“我们心里有什么委屈的话,都愿意向他倾诉。”说起王志强,大家都会伸出大拇指来。
没有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却有着扎根于乡村中学的默默奉献;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却有着满腔热忱的责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踏踏实实的工作。王志强用他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谱写了一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歌,也是他忠于乡村教育事业的纯洁之心的真实写照。
■作者/屈泽清 李长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