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经过大庸县的边界之地慈利县许家坊土家族乡,有一个在土地革命时期,面积仅7600多亩,现在人口还不足750人的小山村,名叫邓界村,竟然有100多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健在的老红军还有王保生、陈新武、赵常乐三人。这个村里的劳动人民亲身感受到红军优良作风革命传统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民风,尤其是红军家属代代相传的家风,正启迪着一代又一代新人。
(一)
我作为湖南日报的一名通讯员,受许家坊土家族乡党委书记史建康和人大主席徐业顺的邀请,近日到邓界村采访红军村里的好家风好故事。村党支部书记赵俏俊带我到老红军王保生(1919-2006)的故居去走访他的侄女,现任村妇女主任的王贵英。因为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纪念活动,最近,《湖南日报》开辟了《长征物语》专栏,宣传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王贵英将自己家里珍藏了66年的一张发给她伯父王保生的公文拿出来给我们看,由于时间久远,公文已经破碎,可辩认的文字是“王保生同志系1934年10月于湖南省慈利县参加我军,为正式革命军人,希我人民政府按优待革命军人家属条例予以适当照顾。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政治部。1950年”。她给我们介绍说,伯父王保生,生于1919年,1934年10月王保生年仅15岁,他的父亲王吉生年仅12岁,兄弟俩在家吃过萝卜饭后便去溪口报名参加红军,因王吉生当时只有12岁,年纪小,被扩红的红军战士劝说回家了,从此,伯父王保生就参加了红军,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长征和抗日战争,以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独立团参谋长,西北军区培训团团长,武威、庆阳军分区司令员等职。王保生的大侄女王晋秀说,她和父母、姑姑及儿子等5人于1985年到陕西咸阳干休所看望伯父,他的伯父教育他们回家安心务农,搞好生产。王吉生回家时,王保生给他们赠送了一个水烟袋,请他们交给他的父母。还了他参加红军时要为父母送一支水烟袋的心愿。而王吉生的兄长王保生虽然是老红军,为革命立过功,但他从未向党和政府伸手要过照顾。他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当好农民,不要忘本。
(二)
接着,村支书赵俏俊陪同我到老红军陈新武的故居,现在已经在原地址上翻修成新楼房了,我们进屋见到家中有一位88岁老人,名叫陈松涛,他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致残的老兵。他向我们介绍说:他的父亲陈青武和两个叔叔陈金武与陈新武三兄弟在1934年一起当红军,其父陈青武在八路军120师任军人供销社主任,曾在陕西省闻喜县陈家庄侦察敌情时,被日本鬼子枪杀,壮烈牺牲。叔叔陈新武时任八路军排长,解放战争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96团团长,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因作战英勇,晋升为16军47师副师长,回国后任辽宁省丹东军分区参谋长等职。1964年因病离职修养时,曾回到家乡邓界村,他看到家乡还很穷,经济条件差,便捐钱为村里买打米机、磨粉机、扎花机、抽水机,改善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虽然陈新武因病于1976年逝世了,但他一生献身革命,一心为村民办好事、事实的恩情时常被乡亲们惦记在心里。陈新武遵循哥哥陈青武带他参加红军,走上了革命路的家训,主动提出抚养侄孙,即陈松涛的儿子陈国华读书,陈国华为了在父母身边尽孝,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学习生活,守在因抗美援朝致残的父亲身边,照顾老人过好晚年生活。
(三)
再到老红军赵常乐(1914-1995)的故居,老房子依然保留着赵常乐去当红军时的原貌,赵常乐当年睡的床,用的米缸等物件依然保存完好。现在房子的主人王增元对我们笑脸相迎,我便自我介绍自己姓赵,是来走访老红军亲属,征集红军长征故事的。王增元对我们说他是赵家招郎上门的女婿,1992年妻子赵年玉因患肝病去世后,他就一人独居这里。赵年玉是赵常乐的侄女,赵常乐曾在解放初期,1971年和1976年三次回到家乡,每到家里,他都要向乡亲们讲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煮皮带充饥的艰难生活故事,教育家属子女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家风。现在赵常乐的侄儿男女依旧在故乡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生活,从不吃老本,也从不忘根本,在家乡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
文/张家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赵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