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之外》印象
谷若本
仲夏一次意外的茶叙,笔者有幸邂逅了慕名已久,但却一直未曾谋面的青年诗人吴旻,并得以快哉先睹其刚刚做完结集工作的诗集《红尘之外》原稿。
事实上,对于《红尘之外》中所收的相当一部分诗作,笔者此前已在一些报刊上陆续有所接触,基本的印象是:它们似乎总是让人觉着很愿意去读,也很容易读懂,并不经意地便会被感动一回。这在诗给世人的印象十分尴尬的今天委实极其难得。而印象比较深刻的乃是其经常为一些摄影图片所配发的诗行,堪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每每使“有声画”与“无声诗”相得益彰,致诗情画意相映成趣。这足以说明诗人具备非常的感悟和表现能力。
吴旻诗作迟早必然结集付梓原本是笔者意料之中的事。尽管如此,对《红尘之外》的拜读仍然让笔者莫可言状地兴奋不已。因为经过荟萃整合而成的《红尘之外》,不仅给人以珠联璧合的完美感受,同时也更充分地展示了诗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高深的艺术造诣。其题材的丰富多彩,意象的质朴清新,语言的美妙隽永,情感的真挚细腻,以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苦心经营等等,皆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且无论是从衡量诗歌水准高下的“言、意、象、境”任何方面去考究,都不至于禁不起推敲……对此,笔者概不打算予以析说,权且留与读者自己去深味妙悟。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因篇幅所限,一般的评点文章都只好作蜻蜓点水式的略议,难免浅尝辄止,索然寡味,故不必为之。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凡议人、论事、言物,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所见不同无异废话一通,故不宜为之。更主要的还在于笔者认为,比较准确一些地把握住一个诗人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全面了解诗人以及深刻理解其作品似乎更具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之效应。
窃以为,吴旻诗歌创作的风格大体上可概括为:向生活之谷挺进,朝艺术之颠攀登。换言之,诗人是在以一种着力体贴物情的健康心态感触生活的真实,并以一种致力超然物外的高尚情怀感悟诗艺的真谛。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人于《红尘之外》的真挚感悟实则乃是诗人在红尘之中真切感触的升华、抑或是羽化。
诗人钟情于拥抱现实和直面人生,注重于从现实生活中“取思”、“生思”、“感思”。同时,亦忠诚于自己对时代的观察和感受,惯长于说真心话、抒真挚情、写真实诗。并富于强烈的历史感和民族感(如《蜡染的岁月》等)。就《红尘之外》的主流和基调而言,基本态度是入世的和积极的,既没有无病之呻吟,也没有消沉之怨愤,实乃“琐事和烦恼随流水而去/眼睛清清静静空出来/心境清清静静空出来/去捕捉一些生活的素朴/去感触一些人生的空灵”。诗人热爱生活,赞美生活,诗集中所收录的百余首作品紧贴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情感世界的点点滴滴,从亲情到友情,从风物到风俗,从民性到民生,从史实到现实……无所不及,包罗万象。几乎每一首作品都是真真切切受孕于现实冲动,实实在在坐床于生活胎褥。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十分注重意象的撷取和提炼,意境的深化与开拓,意趣的营造及表现。诗人习惯以独特的性格和情趣,独特的视角和悟性,去关注、体验现实生活,善于把搀和了情感酵母的感性形象,发酵成超然物外的理性意象。长于诗思的生发凝合,或情随景生,或移情入境,或物我情融,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并擅长藉助奇特的意象、丰富的想象和自由的联想艺术地展现客观真实,从而创造出神韵和性灵独特的个性化意境,由此产生出浓郁的诗意,譬如:“六月的小溪/淌一湾清泠泠的梦/梦是一串小小的漩涡/把村头村尾的孩童聚拢/梦是一群溜溜的小鱼/在波光与阳光间幸福地游动/一个猛子扎进梦里/开心的花朵开满天空”。诗人既重视主观感受对客观事物的依附关系,又重视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充分张扬主观意识和自我标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守望者》)。同时,也特别讲究诗句的蕴藉含蓄,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其努力地规避了“以诗为名的魔咒呓语”,难能可贵地坚持做到“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无形中拉近了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作品与读者互动的亲和力……
《红尘之外》所呈现的情与景,绝非虚无的幻觉,而是对现实的观照。诗人以诗歌这种独特的形式在红尘内外这两重世界之间竭力地沟通着,启发了我们许多由身之感触向心之感悟作超越时空的跃进,以及心之感悟对身之感触作疏远蒙昧的导引。由于诗人独出心裁的艺术点化,使得原只能深藏在红尘之中的客观物境与却可以升华至红尘之外的主观情意得以相互交融,从而造化出了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红尘之外》并非难以企及的境界,而是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难得的知音!
不过,对《红尘之外》的关切不该仅仅只局囿于对某一首或几首具体诗作的微观赏析,而当放之于对诗人艺术及人生风格的宏观关注。
(作者系张家界市扶贫办副主任
谷若本)
甲申初秋于去惑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