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张家界市中心的一颗闪闪红星
——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创建地旧址
文|赵宗山
我是一座四合井院落,位于高楼大厦如林、商品经济如潮的张家界市区中心解放路179号,东、西、北3栋15间木房建于1918年。我曾是西洋传教士使用的天主堂。1934年11月24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红二、六军六占领大庸,26日,根据党中央电示,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在此建立。12月1日,省革命委员会亦诞生于此。从此,我就成为了党和红军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指挥机关。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始自1933年冬,迄于1936年春,革命活动区域达31个县市。根据地军民,在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予以沉重打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红二、六军团长征北上抗日后,我好像失去了精神与力量的木偶,逐渐荒凉破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把我用做大庸县人民卫生院和织布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县委和人民为了保护我,县委将我用作县直机关干部职工的宿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撩开了风景明珠张家界的面纱,张家界兴起了旅游业,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迅猛发展,市区日益繁荣。为彪炳先烈功绩,弘扬革命精神,促进旅游新城的精神文明建设,市、区党委和政府于1991年夏组织力量,发动党员干部群众捐款43万元,区政府筹款30万元,共计73万元,着手修复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并新建纪念馆,1993年12月26日落成开馆。给我重新命名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回顾历史,红二、六军团从1934年11月中旬攻打永顺取得十万坪大捷后,省委决定,展开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各方面建设。两军团主力接着攻占大庸,歼灭了湘西土著军阀朱华生旅一部,1934年11月24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军团首长率领红二、六军团占领大庸县城。奉中共中央电示,11月26日在我这座大院里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任弼时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萧克、张子意、刘士杰(后叛变)、周玉珠为省委委员。同时成立省军区,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还成立了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主席,夏曦、朱长清为副主席。
1935年12月25日,红二、六军团在我这里会议厅召开军政委员会会议,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夏曦等出席会议,刘诚达被吸收参加会议,任弼时宣布成立中共大庸县委员会,并成立大庸中心县委,在会议厅召开大庸县委第一次会议,任命刘诚达为县委书记,韦文清为县委组织部长,周雪林为县委宣传部长,任命刘亚球为大庸中心县委书记,同时宣布成立了大庸县革命委员会。
1934年11~12月,湘鄂川黔省委在我这里作出了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决议,提出了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壮大红军主力,组织地方武装,肃清地主武装和土匪,建党建政等项任务。在省委的领导下,建立了郭亮县、永保县、桑植县、大庸县党委和临时政权机关,相继成立了永顺、龙山、桑植三县联合政府和龙山、宣恩、慈利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管辖大庸、慈利的第一军分区和管辖桑植、龙山、永顺的第二军分区。建立区一级苏维埃政府51个,乡苏维埃政府306个,1934年12月,省委在此颁布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条例》,1935年1月作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掀起了轰轰烈烈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运动,10多万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省委和大庸县委在我的外墙上书写了“巩固与发展新的苏区”、“工农群众武装起来消灭一切反革命”。“扩大铁的红军”等标语,在省委关于“保卫分粮分田的胜利果实”、“工农武装上前线”的号召下,掀起了扩红热潮,扩大上万人参加红军。经过斗争考验,发展新党员600多名。工会、农会、妇女联合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军区成立了红校、医院、被服厂、小型兵工厂,加强了后勤工作。地方武装独立团、营、游击队、赤卫队等逐步组织起来,镇压了一批民愤极大的官僚地主。
在我这里,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军团首长的率领下,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发动湘西攻势,占领了大庸、永顺、桑植三县全部和龙山、保靖、慈利等县的一部分地区,扩大了新的割据区域。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馆后,我实际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庭院面积1200平方米。院内有蓊郁的常青树,常开的鲜花,洁净的石板塌,宁静肃穆,清新怡神。
在我的东头,三堵矮墙围着一栋木房,形成院中之院。内有桂花树、石桌石墩、花坛幽径,别有天地。在我的大院里,贺龙亲自将蹇先佛介绍给萧克将军,他们就在这里喜结良缘、举办婚礼、进入洞房,并且三位红军花陈宗瑛、蹇先任、蹇先佛与任弼时、贺龙、萧克三对红军分别住在东头三间卧室。三间小屋,黑漆的书桌上桐油灯作证,曾使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代伟人,曾在此彻夜运筹。
在我的西头是省委礼堂,原为教会礼拜堂,可容纳200人左右。省委扩大会、省直各部门会议均在此召开。现在,被岁月剥蚀的岩拱门上,挂上了“将军馆”的牌子,166位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留下光辉足迹的将帅的照片,头戴威武的大沿帽,身穿缀满军功章的将军服,挂满墙壁,会议厅前面有一口水井,它与市内普光禅寺里另一口水井相对应。当年红军饮用的就是这两口井眼里的泉水。
在我的北面,一字排开11间办公室,当年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革委粮秣部、财政部、省军区政治部等三大机关13个直属部门均在此办公。这是决策千里、日理万机的红色司令部,雷厉风行地指挥着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而今留下的办公桌、条椅、满堂红灯等,仍给人们以威严、紧迫之感。当年机关的红军干部战士早上就在省委大院内做早操,锻炼身体。在展厅里专门展出有当年的实景照片。
在我的南面是纪念馆主楼,其上,萧克将军题写的21个字的馆名,用红色有机玻璃制成,熠熠闪光。
四合庭院正中,塑建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的五尊铜像,是区政协委员赵宗山等人提案,由省、市、区上报党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9月批准同意,2016年6月8日落成揭幕对外开放的,新修的纪念馆同时对外开放。这栋新修纪念馆有三层展厅,陈列着300余幅大型图片和100多件实物,再现了当年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2006年5月,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我还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