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曾经辉煌,赤子之心从未改变过
--简述贺氏家族变化
文 | 陈珏玲
有这么一个家族,辉煌过,落败过,可无论怎么变化,不变的是那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这就是--贺氏家族。7月,湘潭大学化学学院赴桑植社会实践团以“寻访革命故事,传承长征精神 ”为课题来到了桑植进行调研。调研期间,调研团来到了的贺龙元帅故乡--洪家关。在这里,调研团见到了贺龙的表侄子,听他讲来自于贺氏家族的故事。
贺氏家族远祖贺崇先,原籍湖北省安陆府钟祥县贺家湾(今孝感地区钟祥县贺家湾),明末随农民起义武装余部来到湖南,在慈利县九溪卫落户。清顺治十年,桑植县土家族群众举兵起义,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桑植属九溪卫巡检司管辖。贺崇先被迫应征加入清军到了桑植,后来就在洪家关定居下来。桑植习俗将居民划分为“军、民、客、土、苗”5 家,“军家”是指从军后在当地落户的人家,贺氏属于汉族军家。
贺氏家族族谱
一、曾经的辉煌
在桑植,贺氏家族一直有显赫的名声,家中重视教育,有自己的家庭私人老师。贺氏宗族支脉繁多,盘根错节,家中男子颇具文采,曾有7人考取秀才。从第四代起,贺氏宗族以“大廷良士,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辈。另一方面,由于湘西一带土匪出没频繁,为保护家人,贺氏家族要求男子7岁开始习武,而这也造就了贺龙嫉恶如仇,仗义疏财的真性情。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贺龙于1914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桑植、石门、沅陵等县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在1924年至1927年间,贺龙一直坚定地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高举打倒列强、打到军阀的旗帜,率领部队积极参加北伐战争。战功卓著,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是当时北伐军中著名的左派将军,桑植贺氏也因此一度达到鼎盛,甚至于后来贺龙认清了国民党的腐败,转为信仰共产主义,加入共产党,贺氏家族在当地也依然具有不俗的影响力。
二、褪去辉煌后,只有一颗赤胆忠心
在1935年11月,贺龙接到党的指令领导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前夕,当时贺氏家族已被投诚国民党的叛徒付诸一炬,昔日的辉煌在大火中被烧得一干二净,贺氏祖屋及祠堂变成了一片白地!而贺龙即将远行长征,他将自己的部队留下一部分留守洪家关,策应红二六军团长征。他将贺氏家族也留在洪家关,贺文池及贺氏家族仅剩不多的青年子弟负责保护贺氏家族及镇上的妇女幼儿。事实上,这个决定相当于把死亡留给了留守的贺氏家族。
出发前一天,贺士忠与他的妻子在后山的大树下告别他的妻子十分担忧也十分伤心,说:“你搞些什么咯!好好地去搞什么革命搞么子?你叫我们母子怎么办呀!”贺士忠沉默了,良久,他用坚定的语气对妻子说:“应该去!”妻子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抱着他大哭。远远地看着叔叔婶婶告别的伤感,贺龙想起自己的妻子与贺家,也不禁的留下了眼泪,但还是强撑着冲远处相拥的两人喊道:“三叔,快走了!他们还在刘家坪等我们开会呢!”说罢拿着几个银元塞到牵着马年幼的堂弟手里说:“要好好地,我们打了胜仗回来,给你们盖漂亮的大房子!”谁也不知道这一去竟是永诀。就在这年,贺龙、任弼时领导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他们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追堵截,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而留守洪家关策应红二、六军团长征的贺文池等人及贺氏家族却伤亡惨重,本就所剩不多的贺氏家族青年子弟牺牲大半,能幸存下来的人寥寥无几,贺龙留下的部队更是全军覆没,无一投诚。
这样一个家族,无论家族繁荣又或是衰落,从不改变的是那一颗赤城的心,不变的是报国的决心,是对国家的忠心。那么一群可爱的人,为国家默默的奉献这自己的一生;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今天的和平,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向先烈们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