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层干部的民情日记
华声在线张家界站通讯员李晓军
编者按 慈利县金岩土家族乡胡坪村是市国土资源局建设扶贫村,通过几年的建设扶贫,该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喜闻该村被慈利县评为小康村,成为新农村建设扶贫的成功范本。本报记者采访时无意中发现慈利县溪口镇国土资源所所长、市国土资源局建设扶贫工作队驻村队员李晓军写下的长达数万字的民情日记,读后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流露出市国土资源局建设扶贫工作队与群众心连心、真心扶贫的感人事迹,本报摘录了这位基层干部的两则民情日记,以飨读者(日记标题为编者所加)。
时间:2013年10月20日 天气 晴到多云
今天是周日,早上天气似乎还不错,按照计划,去村里察看项目的实施情况,到相关几个组调查一下村民对项目实施的想法与打算,晚上开一个群众会,鼓励他们自力更生,配合市局把项目工程全面完成。
到了胡坪村,村支部杜书记电话里告诉我,滚水坝已经动工了。我立刻赶到施工现场,10多名民工正在紧张施工。市国土资源局计划帮村里硬化五条水泥路,每条路硬化一公里,我和村干部等5人每人一个点,我这个点是邓家湾、边弯子、李家岗、包岗田等四个村民小组,这条通组公路全长1.5公里,还有500米需要群众自己想办法。我对监督滚水坝工程质量的几位村民叮嘱一番后,就和村委会会计于伯知、组长朱德学走访这几个组的党员组长和群众代表,听听他们的想法。
主干道路500米后就是岔道了。我们先来到了边弯子组组长杜东元的家里。因为道路有分支,就牵涉到群众利益,究竟道路硬化到哪一段,是大家关心的焦点。我当时的想法是边弯子组到杜组长这边几个农户的晒坪前这一段道路进行硬化。
杜组长60多岁了,身体还不错,他对我的看法有些不认同,他慢悠悠地说,“硬化路段到接近他家的晒坪那里就行了,另一段路程也是如此,我女儿居住在那里,也不要搞到她的门前,都只能硬化到村主道的尽头,各家门前都应该自己想办法”。我觉得这两段路的尽头住着好几户人家,比较集中,尽可能多铺一段水泥路,给予他们方便,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杜组长说:“如果我们晒坪前都打了水泥路,其他群众会认为他们出钱,让我们享受,他们就不会甘心情愿筹资”。我打量着这位貌不惊人的组长,前些时候开过两次会,我见过他,对他的印象并不是很深,今天他的一席话,令我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我们一行人接受了杜组长的意见。下午两点,再走访其他几个组,村民们对水泥路硬化的认识都很高,虽然有一些小小的分歧,通过做工作,都表示支持村里的工作。晚上7点,在朱德学组长家的群众会按时召开。我向大家作了自我介绍,并把市局的建设扶贫工作计划,尤其是今年的工程实施项目向群众做了通报。对于延伸的500米水泥路,给大家算了成本账,500米水泥路大约需要12万元,几个组约100余人,人平最少集资500元,再从其他单位的配套资金弥补缺口。我鼓动大家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哪怕三年不添新衣裳,一年不吃肉,也要把道路全部硬化。我当场表态,只要大伙儿有信心,我和大家一样捐资500元。
我讲完后,村民们都很激动,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出资出力,没有钱卖山上的树木也要凑够。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农说家里很困难,自己腿部残疾,老婆也生病,一家四口要出2000元,虽然有困难,但是他坚决想办法,不拖大家后腿。我心情很复杂,再次承诺出1000元资助这位残疾人家庭。会议讨论很热烈,不知不觉到了晚上9点,我起身向大家告辞。我路过村部时,见癌症患者朱永进家里还开着门,亮着灯。我进屋一看,朱永进的哥哥回来了,在陪他聊天。朱永进是晚期肺癌患者,当时医生预测他只有2个月的生命期限,但他的心态很好,一直坚持与病魔斗争,市局领导特意慰问过他,还送上了5000元的慰问金。朱永进才40多岁,原本很壮硕的身体,由于受疾病的折磨,现在很消瘦了。我在网上看见一个抗癌的中药处方,评论效果很好,我爱人两次从淘宝淘了20副中药送给他,希望他能出现奇迹。我还给他找了许多抗癌的食谱,和他多次谈心,鼓励他战胜病魔。
看见我进来,朱永进一家很开心,招呼我坐,给我倒茶。我与朱永进谈了很久,他特别兴奋,对治好病信心十足。当他得知我是到他们组上号召群众捐资修路,立刻表示绝不拖后腿,他给老婆交代,明天就把准备买药的2000元现金送到组长手里。
我的心里很不平静,群众的觉悟其实很高,只要和他们交心、真心为他们办事,他们会积极配合工作的。同时,我心情也很沉痛,村里困难的群众实在太多,我曾想:我要是个千万富翁,一定要把村里所有困难户的集资款都出了。
时间不早了,我明天还要上班,便告别了他们一家子。到我回到单位已是午夜时分,我洗了个澡,回想今天所做的一切,觉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时间:2014年10月6日 天气 晴
国庆长假的第六天---10月6日,我陪县电视台的胡记者一起到胡坪村看看村里建设扶贫一年多来的变化。
深秋的太阳,大而不烈。加上沿路茂密的植被,车行其中,舒适惬意。转眼间,我们来胡坪村扶贫差不多两年,这里的人、事、物曾在我的纠结与忘怀中划过,或深或浅。而真正就在和这一切说再见的时候,我却又是那么的舍不得这片我工作过、奉献过、希冀过的土地,它给予我充实,荡涤我灵魂。这路边的野草仿佛也嗅到了我的气息。
车行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张家山组组长朱德学家里,运气不错,主人夫妻俩都在家里。他们夫妻俩见我们到来非常高兴,又是倒茶又是递烟。朱组长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所长国庆长假都没休息,上村里来看看啊?”我心里一暖,心想与其邀上三五个朋友出去拉动“内需”,还不如趁着风和日丽来乡亲们家里走一走,看一看。晒坪上,德学的妻子正在忙着酿米酒的活,这是山里人往年必干的活儿,家家户户都会在稻谷收成后煮上几百斤米酒,逢年过节和亲朋好友喝个痛快。在胡记者好奇地追问下,热情好客的德学夫妇打开了话匣子,一个劲儿的夸我们建扶工作队。
早年的朱德学夫妇和张家山的普通村民一样,靠山吃山,偶尔做些木材生意,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我当初在这个组听取民意时,村民们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家门口能有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德学告诉记者,前些年为了修房子,因为道路不通,不仅材料运费比外面贵许多,还根本运不到目的地,大部分要靠骡子驮上来。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去乡里骑摩托车几十分钟就到了。聪明好学、见过世面的朱德学和我商量,寻思着搞石蛙养殖。对他的这一想法我非常支持,我也把我的一些想法和他作了交流,金岩乡离张家界市区很近,而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野生石蛙的繁殖,就目前的市场来看,销路不成问题。他感觉到了我的支持,今年6月就在家门口建好了一个约1亩的石蛙养殖场,现在还圈养着上千只石蛙。他很自豪地告诉胡记者,等将来产量上升了,还准备通过网上销售来实现他的养殖梦想。由于朱德学小时候就有着抓石蛙的经历,对石蛙的习性也是相当了解,他在石蛙养殖过程中既是饲养员,又是技术员,整天笑口常开。他的勤奋和豁达也时常感染着我。
养殖场初具规模,让德学尝到了甜头,乡亲们也都知道了这茬事儿。记者问德学,周边有没有想养殖石蛙的农户,德学说,像他这么大年纪的人哪个不想在自己家里干点事,毕竟在外面打工也不是长远之计,但也不能说养就养。德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周边的乡亲们致富。他边说边进屋拿出一沓资料给我们看,原来是他申请的“八月炸”种植合作社已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现在正在抓紧筹备相关事项。我想,其实农村是一个很大的“舞台”,什么样的角色都有,每个人只要努力耕耘,都有展露头角的一天。帮扶只是一种脱贫致富的途径,而真正要扶的还是村民思想意识,给予他们精神帮扶!”
【责任编辑 黄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