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

敬业奉献模范

>

正文
董素珍(候选人)
发布时间:2015-09-07 12:09:05  来源:华声在线张家界站     
0

 甘将心血化春雨  润出桃花一片红

——全市敬业奉献模范董素珍详细事迹

董素珍_副本.jpg

她正以一个领跑者的姿态,一如当年激情满怀的知青。她带领着全乡50多名教职员工的团队,一头扎根三合口这片贫瘠的大山,大有一股自古英雄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万丈豪情。她满怀“教育强乡”的梦想,披星戴月,恪尽职守,呕心沥血,默默耕耘。她是自强不息的女人花,她是不让须眉的巾帼豪杰。她就是优秀共产党员董素珍。天道酬勤,现今的三合口学校正以良好的基础设施,敬业的团队精神,和谐的人文氛围,精细的制度管理,突出的教学质量,蓬勃的校园活力,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前言


董素珍,女,1963年7月出生,1980年12月参加教育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合口乡九年制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三合口乡位于慈利县西北边陲,与桑植、石门毗邻,为三县交界地带。乡驻地在三条纵横交错的峡谷交汇处,故名三合口,这里山高路险,地广人稀,穷乡僻壤,交通闭塞,很长时期教育曾相对滞后。)


她17岁参加工作,迄今已从教35个春秋,回首这35年的教育历程,她深切地感受到,山区教育的艰辛和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渴望。她深深懂得:作为教育人,惟有将这份职业当作自己终生的理想去追求,才能回报养育她的父老乡亲。


她出生教师家庭,从小受家庭教育与山里人质朴情怀的熏陶,对乡村教育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她虽家在县城,但深感贫穷落后的山区需要知识、尤其更需要传播文化知识的老师。因此,从加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天起,她就立下了扎根山区教育,改变山区贫穷落后面貌的志向。这一“扎”就是35年,她把35年的芳华无私的献给了生她养她的这块土地。一起工作过的许多同事都已调离深山,但她丝毫不为所动,曾经不少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傻,她乐呵呵的说:因为我对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孩子爱得深沉。35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先后担任过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班主任,片完小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心完小教导主任、校长,九年制学校副校长、校长。一路走来,她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无论当班主任还是担任学校负责人,她都以爱护和关心每个孩子为己任,以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天职,以精细管理、质量立校作为她的办学原则与人生的不懈追求。


在她的人生理念中有四个第一位。


工作与学习第一位,她说:要做好一个好校长更要做好一个好老师。


都说教书人也应是读书人。随着课改的推进,管理领域的深入,名校形象的逐步树立,她越发感受到,如果管理者疏远了专业知识、管理理论,那么工作就会肤浅。因此她更加注重多渠道地向书本和同事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升。为此她强迫自己坚持学习教育新理念,阅读教材,分析教参,上网查找资料,力求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效率。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她从未落下,择优而从,不善而改。高效课堂改革精彩纷呈,名师讲坛大放异彩。只要有机会,她就会积极学习。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她常常收到学生鼓励的短信,72班的向清丽是这样写的:政治老师您好,您的教学方法很好,我非常喜欢,也非常适应,谢谢您为我们教课。


2001年以来她一直带两个初三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校之长,带毕业班,潜意识里压力很大。教好理所当然,教不好自己没法交代。她坚持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学生的事从不耽误,因公因私力争不疏忽一项工作、不落下一节课,所缺课程总是及时补上,生怕学生有任何损失,要求师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坚持到教室、寝室、食堂、操场走进师生中去。2006年4月教育局安排首届县级师德标兵巡回报告,先后抽调她到十多所学校历时半个月的巡回报告,她也没有因此缺一节课。同年6月教育局又安排她公费外出考察,正值初三毕业会考,她依然放弃这次出行。教育局基金会、助学站的站长开玩笑说:老同学啊,这样的机会你都不珍惜,你是傻还是怕花钱?要不基金会给你个人还解决几百元。她笑而不语。


她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忠于职守,以校为家,小病小疼从不吱声。2006年7月3日她去庄塔学校阅卷,本来身体很不适的她完全可以请假,但考虑到人员紧张调配难度大当时她没说一个不字,坚持把卷改完,结果人病到了;2007年5月初三调研考试她头晕、胃疼、四肢乏力,当时除了有两堂监考外还兼巡视员,每一堂考试下来她只能在床上躺下,巡视一次下来又只能躺下,人是吃了亏,但工作没耽搁。尽量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凡事能自己做的力争自己做,需要自己参与的一定参与,该自己完成的任务按时完成。


老师第一。她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每每分配或调来老师她都亲自迎接,喜不自禁。青年教师余艳秀在她手把手的指导下很快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并在2009年获得湖南省“金鹰奖”、张家界市“教学能手”。卓海英、杨建华、黎运志等一批年轻教师在她的培养下茁壮成长,成为学校的主力军,并先后走上了行政管理岗位。


为及时掌握师生在教学和生活中的困难,她在办公室门口挂了校长信箱,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认真思考对策。因为学校规模不大,每位教职员工的生活疾苦,每个班级的大小事情,她都一清二楚。某班一次考试不理想她与班主任促膝长谈;一顿饭菜不可口她找伙食团长反复交流;教师身体不适住院,她一定会前去探望;教师家庭红白喜事,她一定亲自到场贺喜或吊唁。她总是快乐和蔼的戏称自己是班长,而同事们则亲切的叫她董大姐。


学生第一。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篮球赛,她始终坚持与运动员同吃同住,随时守护在运动员的身边给他们安慰、帮他们鼓劲,抱衣服、拎行李、提茶水。每一届初三学生送考更是夙夜不眠,寸步不离。


三十五年来,她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放在首位。经常要求自己,要求教师,要求学校,用丰富的活动陶冶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学生有问题及时了解及时交流;学生有困难及时帮助及时解决。2011年隆冬,走访厌学的卓勇,在她的耐心劝导下,该生高兴地返回了校园,此时已是凌晨两点,一场大雪几乎把她冻成雪人。三合口地处大山深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走访一个学生往往要往返几十里山路。要做到劝学与教学两不误,她常常是晚出晨归:为的是晚上好找家长,为的是不影响第二天的教学工作。这份责任,这份艰辛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35年来,到底翻越了多少座大山,趟过了多少条溪沟,走过了多少里山路,劝进了多少位学生,她自己也记不清了,但学生记得,家长记得,大山记得;35年来,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她用各种形式资助学生达200多名。


在对待特殊儿童、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潜能生的转化上,她始终倡导“多表扬少批评、多了解少斥责、多沟通少臆断、多关爱少粗心”的育人原则。72班吴智辉同学,父亲早逝,母亲因无法忍受贫穷远走他乡,奶奶年迈。董校长得知情况后,亲自带队家访,破败荒凉的家和风烛残年的老奶奶催人泪下,本能的母爱在她的心底升腾,董校长当场慷慨解囊为孩子送上500元的生活费,并承诺送孩子上完大学的资助计划。孩子在校期间,她经常嘘寒问暖,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学业成长。她总是挤时间与孩子们及时沟通,做孩子知心朋友;与问题学生倾心交谈,使他们有所醒悟。在她眼中没有坏学生的概念。60班的卓志新曾感动的哽咽:“我的爸爸、妈妈,我的亲人从来都没有像您这样关心过我,班主任,您本来就身体不好,你要多保重,别难过,是我错了,我一定改”。看着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她一次次尝到了教育成功的喜悦。学生有困难她总是鼎力相助,这学期开学不久的一个深夜,她又把自己床上的新棉被送给了一个尿床的初一女生。在她的带动下,“四多”“四少”的育人原则极大地繁荣了学校的育人风气,学校地处全县最偏远的山区,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近几年先后从外地转进或转回不少学生,看准的就是学校人性化的育人理念。


教学质量第一位。教学管理严,教学抓得实。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非常喜人,从2005年起教育教学一直是全县先进单位,一个偏远山区乡,一个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这一成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在学校管理中,她十分注重强调执行力的落实,杜绝空谈、大谈。履新之际,她发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方案》、《职称评定细则》、《教师考勤制度》等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为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她多次主持召开教代会,讨论、修改、制定了新的方案、细则、制度。为把教师推入竞争大潮,为改变小乡镇教学无竞争力格局,她开创了三合口与庄塌联考的新举措,走出了一条山区小乡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2005年至今,学校连续十年跻身全县乡镇中学教育质量前十强,特别是2012年到2014年,学校蝉联初中毕业会考乡镇中学第一名。学校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优秀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一档单位”等。她个人也多次荣获县级三等功,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张家界市“优秀校长”、“先进工作者”,入选湖南省“扎根基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经过多年的奋斗,三合口学校以良好的设施,敬业的队伍,扎实的管理,突出的质量,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稳步向前发展。


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三合口,不仅老师,很多群众都亲切地称为人谦和的董校长为董大姐。面对各种荣誉和光环,她淡然处之。她在备忘录的第一页工工整整的写着: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锄荷月归”那是一种情操,董校长凌晨四点陪班主任步行二十多里山路走访学生那是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不断激励和鞭策着她的团队更加敬业、她的莘莘学子更加刻苦,她也赢得了所有父老乡亲和同僚的厚爱与敬重。不少长者这样教导后辈:做人当如“董大姐”,为“官”应学董素珍。


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快讯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