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

要闻

>

正文
美文欣赏丨大山脚下摆戏台
发布时间:2022-10-21 20:50:14  来源: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作者:王成均   
0

文/王成均

桑植县发改局驻人潮溪镇溇阳村工作队把桑植县文联的智慧请到溇阳村一贴地气,实际、生活、群众纷沓而至,三贴近一下便有了一场山歌嘹亮、锣鼓喧天、民舞登场、笛声悠扬的歌会。长达四小时的三十个节目演出可普天同庆、普国祝福、普民同乐,昔日平静的溇阳村热闹起来,欢腾起来,一个个节目,把溇阳村,不,人潮溪镇的乡村文化火苗点燃了。中国乡村文化历史、中国乡村文化灿烂、中国乡村文化自信、中国乡村文化多元、中国乡村文化壮观五彩缤纷,悄悄燃起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熊熊大火……

戏台摆在金鸡山脚下。金鸡山,高耸千尺。从山脚到山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山脚,溇阳村村部依山傍水而建,数十栋移地搬迁,国家统一建设的砖瓦房围着村部,向两边延伸,烙上脱贫攻坚的印记。村部中央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与天上的太阳交相辉映,火红的颜色染红了村部白色的粉墙,染红了数十栋移地搬迁的砖瓦房,染红了溇阳村小媳妇大姑娘大嫂子水灵灵白葱葱的脸。柔柔软软的溇阳乡音醉了三山夹两沟的秋。秋的白菜,秋的葱蒜在秋菜园羞涩生长,破了一地的黄,点了一地的绿。架棚上的冬瓜像孕妇一样,露出粉白粉白的肚,若无其事地显出自己的傲娇。竹篱笆上的丝瓜躲在碧绿碧绿的叶片下,散发着乡村瓜菜的清香。行走在路上,路上的裂母子树在秋风的诱惑下,洒落一地的裂母子果。曾经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找到勤工俭学的记忆,山上的八月瓜甜蜜了乡村孩子的岁月。

山腰,勤劳的溇阳人整出了一丘丘梯田,一块块耕地。梯田和耕地,长出的稻谷和杂粮深情讲述溇阳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生存奇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溇阳的山水养出了溇阳人的善良和“山”纳万物。溇阳女胡松洲兄妹众多,“半分田”养活不了一家人。她选择了走出溇阳觅活路。走出溇阳,凭着一身的善良,她找到了爱情。可爱情没有领悟胡松洲想做母亲的心。苍天悄悄递上橄榄枝,永州市福利院一名四个月大的女婴援援圆了胡松洲做母亲的愿。援援一岁半,被检查出患有脑瘫。胡松洲夫妇不离不弃,用十年的坚守创造出爱的奇迹。为了让援援健康生长,胡松洲创造了桑植德善堂健康管理中心,自学成才的胡松洲用中医小儿推拿和中医康复师专业证书健康他人的同事,帮助援援学会独立行走,快乐成长。胡松洲的善良感动了中国,她成为吃着溇阳五谷杂粮,喝着溇阳山泉水长大的中国好人。溇阳人像胡松洲一样,用自己的善良种植五谷,养殖六畜,生产出来的生态腊肉、蜂蜜、干菜带有善良的文明气息。吃一口溇阳人用善良饲养的肌肉,喝一碗溇阳人用善良熬成的鸡汤,你才知道什么叫人间美味,什么叫心灵鸡汤。

山顶,溇阳人开辟的一块块烟地,一季种烟,一季种上萝卜白菜,一年两季的山顶劳作,让溇阳人品尝“九山”的优势,溇阳人很低调。平和的心静听人生的曲折坎坷,金鸡山没有说出自己的高度,可并不影响自己的高耸云端。溇阳的一块块耕地,一栋栋房屋,一户户人家不讲出自己的生存故事,可谁也无法取代他们是溇阳的主人。

乡村大戏都是由乡村锣鼓先出场的。溇阳村的乡村大戏理所当然由溇阳锣鼓率先登场。溇阳锣鼓由鼓、大锣、钩锣、头钹、二钹组成。执鼓的唐先政64岁,执大锣的邓忠友74岁,执头钹的陈国荣73岁,执二钹的张自文83岁,执钩锣的出了远门,稍微留下一许遗憾,仍不掩乡村大戏开场的闹热。大戏是十月一日国庆这天开场的,当然要用喜庆的调子来闹台。于是《双调子》《一二三》《牛擦痒》《上天梯·接神州》《香飘》《凤老大》《雁拍翅》《一树花》敲锣打鼓起来。一首首锣鼓调子或古朴典雅,或威风凛凛,或欢唱明快,生活的欢喜诙谐,自然的天籁声响,时而缠绵婉转,曲折悠扬,时而搅地荡天,虎啸雷鸣。以唐先政为首的鼓手双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根小小的鼓槌。鼓槌划向天空,围着的锣钹发出的声响冲向天际。鼓槌击在鼓面,围着的锣钹发出的声响拂过大地。83岁的执钹老人张自文随着鼓点双手撞击钹面,或轻或重,二钹的声音缠着头钹的余音,卷起久远的乡愁。沉浸在鼓声里,你会发现击鼓敲锣擦钹的老人们眼睛里盛着生活的快乐,手掌里温着幸福的点滴。鼓声连着心跳声,心跳声遇着锣鼓手的目光线,一碰一弹,一曲震动人间欢庆的音乐晃了出来。栽秧的快乐,锄草的快乐,收割的快乐,渔猎的快乐,品酒的快乐,一股脑从声响里跳出来,回响在戏台上。戏台上的人们醉了,戏台下的观众痴了。溇阳锣鼓把戏台上戏台下的人们连在一起,听任音乐的摆布,让旋律和节拍编织成岁月的绸缎。

锣鼓起了闹台,山歌有了记忆。溇阳人翻出了儿时的顽皮,媳妇的巧嘴,嫂子的欢畅,老人的沧桑,任由《小郎相亲》、《麦草帽儿十八转》、《六杯茶》轮流上台。溇阳的乡村音乐,男和女,老和少永远是戏台的主角。桑植民歌独特的欢乐、诙谐、多情,通过小调、山歌、号子传唱出来,溇阳村的爱情、爱意、爱慕从乡亲们的心房里跑了出来,羞涩的男欢女爱心事一览无余。歌声打开了情感交织的心扉,县城来的文艺家,中里村、双狮村、新华村的乡亲们不甘示弱,带来了薅草锣鼓、渔鼓筒、三棒鼓、九子鞭、秧歌舞、唢呐、笛子,一场民间音乐的大成在金鸡山下展现才艺。让我动容泪目的是双狮村82岁的老妈妈谷金兰自创的《秧歌舞》,她把自己一生的生产生活情趣浓缩成一支舞蹈,洗衣搓衣晾衣挂衣的自选动作洋溢着女生的花季,整地挖地种地平地浇地的平常习惯,勾起游子对乡下母亲的亲切记忆。一种母亲的温馨架起演者和观者情感相通的桥,我从戏台老人的身上嗅到已故母亲劳作的汗香气息。

人生如戏。桑植文学艺术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第一束火炬在溇阳燃了起来,有关乡村的农业史、工艺史、文学史、生活方式史泛了溇阳村的村落文化记忆。溇阳风光,溇阳民俗,溇阳人文,复原古老溇阳的生存地理,三山夹两沟的溇阳,一栋栋砖瓦楼房,古朴木屋飘出山水合一、诗意栖居的逸趣,一缕缕炊烟荡出勤勉务实的持家美德,一款款古歌表达溇阳柔而不犯的君子气度。这是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特质。

雁过留声。溇阳人是活在山沟的雁,心存高远,用自己的言行留下一生的声音。溇阳的鼓声、歌声、号声、笛声、舞声是溇阳人文化的浓缩。溇阳人把自己的生活史、生存史、生命史、生长史,用一个个声音抑扬顿挫地表达出来,声音里的思念,想念,怀念,眷念如天空飞翔的大雁,一会排成“一”的乡愁,一会排成“人”的乡愁,溇阳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用鼓声、歌声、号声、笛声、舞声发出乡愁召唤。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宁奎 三审:廖声田)


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快讯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