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

要闻

>

正文
谷威:三千里“结亲”,写脱贫IP
发布时间:2020-09-14 17:18:53  来源: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作者:上官智慧   
0

三千里“结亲”,写脱贫IP

——记国家知识产权局驻桑植县扶贫工作组组长、挂职副县长谷威

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记者 上官智慧

3000里南下,谷威和桑植“结亲”了。

2019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选派谷威到桑植县扶贫,挂职副县长,驻桑植县陈家河镇仓关峪村工作组组长。

在“结亲”的500多个日夜里,谷威当起了脱贫攻坚的“智囊团”,不仅帮助老乡脱贫致富,还利用自身独有的优势,打造桑植农产品和农企的核心竞争力,写下了属于47万桑植人民的脱贫IP。

南下,鼓百姓“腰包”

【镜头一】

今年2月2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相关批复,经过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桑植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同意脱贫摘帽。

记者眼前坐着的男子,丝毫没有北方人的伟岸和威猛,身上倒是散发着江南水乡般的温雅。说起话来,柔语间略有铿锵和干练的味道。

“一字不落地看了三遍,确定桑植在名单里,就放心了。”忆起接到“摘帽”通知的瞬间,谷威以为是热烈的欢乐,但没想到却是含着泪的激动。循着这份真挚的情感,谷威讲起了他和桑植脱贫“结亲”的故事。

“刚到村里,仓关峪村的现状就给了我当头一棒。”2018年,谷威第一次来到仓关峪,村里山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全村725户2830人中,贫困户有212户700人,属深度贫困村。

土生土长的纯北方青海汉子,如何在一个全然陌生的南方贫困山区高效地开展工作,成了村里和县里众多人的疑问。

“没关系,我的适应能力特好。”为打消他人顾虑,此话成了谷威的口头禅。可谁知,水土不服的他,曾在夜晚多次辗转难眠,但他都咽在心里。

为调查贫困户致贫的真正原因,盘旋40余公里的山路,谷威多次进入仓关峪村。2019年8月,刚到桑植仅6个月的谷威,往返县城和村里的行程达5000公里。

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和“诊脉”后,谷威和他的团队给仓关峪开出了“良方”。


第一步,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累计投入590万元,新修拓宽13公里村组道路;引进资金230万元拓宽硬化3条道路;投入78万,新建村部综合服务平台及附属设施建设、添置办公用品、购买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等。

“必须要从产业着手,为农民打造致富平台。”谷威明白,基础建有了,发展特色产业才是致富的“王道”。

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投入293万元、引入龙头企业296万元,建设“仓关峪村循环经济产业园”,包括蜜柚和莓茶种植两大产业基地。

金秋时节,走进蜜柚种植基地,硕大的果子垂满枝头。“快到丰收期了,千万马虎不得。”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启贵正在悉心培管。他说,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和年底分红,去年增收1.6万元,生活越过越好。

另一侧的莓茶园里,200亩茶叶翠如仙竹,满家坡组村民覃大银趁着好天气,正在施肥锄草。她说,靠着莓茶产业,去年在这有1万多元的工资。和覃大银一样,全村有212户701人通过莓茶产业,人均可增收1100元。

记者和谷威走在宽敞明净的村道上,远山的黄叶开始零星散步。回眸“结亲”500余个日与夜,谷威说,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村民笑得更甜了,钱包更鼓了。

用心,养品牌“意识”

【镜头二】

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把乡滋味、吴丫头等列为消费扶贫企业,在全县采购653万元桑植农产品,促进当地老百姓增收。

“为什么专门把企业列入消费扶贫的名单?”皱着眉头,记者疑惑道。

“一方面有利于选择优质农产品,一方面则是为了刺激企业打造品牌意识。”在仓关峪村部,谷威起身给记者拿来一套“消费扶贫”的资料,从农品选用标准、企业准入标准、卖卖台账等,用一口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给记者耐心地解释着。

聊起村里的知识产权意识,谷威特别欣慰。记者发现,这里的一次性水杯,外观设计独特,“仓关峪”三个字在艺术家的风骨里被展现地淋漓尽致。原来,品牌意识在仓关峪村也被引起重视。

随后,记者和谷威沿着山路蜿蜒数里后,一栋别致的小洋楼印入眼帘。小楼主人是吴金娥,吴丫头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其经营的合作社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消费扶贫的企业之一。每见到谷威,她总是有说不完的感激话。

这次,她杀鸡杀鸭,备上了一桌子“土”菜,还拿出陈酿多年的苞谷烧来招待谷威。小酌一口后,吴金娥告诉记者,为了扩大企业影响力和规模,谷威帮着她申请专利,预计年底获批,“有了这个IP,农产品肯定能走俏八方。”

除此之外,仓关峪村正着手设计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外观专利,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也在积极“排队”。

谷威说,此行最欣慰的,不仅是桑植能脱贫摘帽,还有老百姓和企业对品牌的高重视度。

“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好,但没有品牌依托,卖价低,订单少。”黄萍是土生土长的桑植人,也是张家界乡滋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忆起过往,她忍不住向记者吐槽了几句。

自去年开始,乡滋味的农产品卖得越来越好。去年,销售额达3570万元。同时,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乡滋味还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1000人托您支付。她说,这得归功于品牌的建立和外观专利的设计。

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驻桑植扶贫工作组通过组织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和业务培训,引导本地企业申请地理标志和专利保护。数据显示,全年已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835人次;通过积极协调、主动汇报,把2019年首批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试点项目在张家界落地。


真情,造发展“芯片”

【镜头三】

8月5日,“康华”商标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至此,革命老区桑植县实现了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这是一场‘及时雨’,也会让我们走得更高远。”张家界康华粽叶公司董事长彭澧康甚是激动。他说,当合作伙伴听说康华有了中国驰名商标后,主动加大投资力度,“因疫情影响,很多企业都在减产,而我们的增长率高达50%以上,这都是驰名商标带来的红利……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7月,康华公司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工作队就对其“量身定制”了打造中国驰名商标的目标。

“这是实至名归,也是我们每一位扶贫人的梦想。”谷威说,借着这张“芯片”,康华的前景不可估量。目前,康华粽叶每天将有2万多张粽叶被运销外地,成为了6万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叶。

在桑植肥沃的土壤里,还有一种老百姓的“致富叶”也受了谷威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厚爱。

“为了‘桑植白茶’这块金字招牌,他确实吃了不少苦。”提起谷威,分管桑植白茶的副县长、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张帆感慨万千。

去年6月,“桑植白茶”在申请地理标志产品时遭遇瓶颈,一度停滞。谷威听说后,未等张帆开口,他就主动加入申请队伍中来。桑植、北京往返跑了不下于8次,同年11月,“桑植白茶”获批地理标志产品,比预期提前了半年。

为加快桑植县茶产业“走出去”步伐,谷威组织“桑植白茶”参加各类茶博会,赴全国各地举办品茗活动、茶文化论坛、电商平台搭建、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销售等,助力有关部门签单“桑植白茶”地标产品累计1.07亿元。

在统一全县农产品的品牌建立上,谷威更是亲力亲为桑植县“源来桑植”区域公共品牌的创建。今年6月,“源来桑植”区域公共品牌对外发布,吸纳12家企业入驻,截至8月底,产品销售额为1.35亿元,成为桑植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老百姓脱贫增收的主法宝。

如今,桑植灵验了桑植民歌的那句歌词:桑植是个好地方,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人是活神仙。

“因为您的加入,桑植IP口碑渐好。如果回到北京,会想念这里的点滴吗?”听着谷威的故事,记者多次被感动。

此刻,山间闹意升腾,炊烟袅袅。眼前的谷威倒是沉默不语。思考片刻后,他说,此景人间难得,此事,更是世间稀有,“这里的一切将根深于我的内心,时刻勉励我。”

眺望着远方,谷威合上了手上的那本外观专利申请书,语重心长地说:“企业品牌犹如人的宽阔视野,令人心旷神怡。”

在谷威和国家知识产权的帮扶下,知识产权犹如一把“金钥匙”,不仅打开了精准扶贫的大门,还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软件”基础。谷威说:“有了‘芯片’,桑植的未来,可期!”

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快讯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