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群英谱】万笛:水滴石穿
发布时间:2020-07-17 08:55:22  来源:华声在线张家界频道  作者: 易善任 李享   
0

万笛在做扶贫笔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易善任 李享

万笛,“80”后,慈利县杉木桥镇人,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任赵家岗土家族乡扶贫站站长。6月23日,驱车直奔该乡,去探寻万笛的扶贫故事。

见到万笛,穿一套迷彩作训服,身材健硕,朴实阳光。2014年,他成为乡扶贫工作人员,开始从事扶贫工作。全乡12个村有5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114人,有天台、银寨、双新3个贫困村。

“搞好精准扶贫工作,对贫困户的情况要了如指掌。”每一年,万笛都定下目标:用最短的时间,上门走访完所有贫困户。

特别是对贫困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异常的户,万笛会及时走访。在各村两委的配合下,他每到一户,将家庭人口、致贫原因、收入、住房、小孩教育等情况登记在册,为贫困监测提供第一手资料。

万笛走访易地搬迁贫困户。

“贫困户住在哪里,家有几口人,‘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等情况都清清楚楚。”截至采访时,万笛今年又跑遍了585户贫困户,应修改为:脱贫质量“回头看”相关数据已核实到位。

“这车快报废了吧!”万笛的车购买不到8年,已磨损严重,在扶贫的7年里,里程近20万公里。

坐椅掉皮,车门掉漆,方向盘磨得光溜溜……“7年来,每天平均跑70多公里,我这‘老伙计’很给力。”万笛笑道。

开车时,万笛身子直挺,肚子都快靠着方向盘,看他后背,一根小腿粗的圆木棒抵住右腰。原来他长时间开车,2018年初患上腰椎间盘膨胀,腰用硬物抵着才不疼。于是,这根棒成了他开车的标配,两年来,木棒磨得光亮。

新安村贫困户江松林的家在村道边的一个小山坡上。万笛将车停在路边,徒步上坡,他左手提包,右手一直撑着腰,快步走着。一进门,他就热情地给江松林讲解享受到的国家扶贫政策、为其产业发展支招、将其妻子参加全乡电工培训合格的《电工证》送到手中,并不停叮嘱有困难就打他电话。

万笛走访贫困户。

“好,我马上来。”刚从江松林家转身,万笛的电话响起,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喻国民打来的,他想了解乡里技能培训情况。

“电话多时一天超200个,最少也有近百个。”跳上车,就往喻家赶。万笛介绍,69岁的老喻一家原来住在一字岭,大山上不通路、不通水。后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村道边,国家帮助建起一栋新房。儿子参加技能培训班后,到桑植干漆匠,月薪4000元。两个孙子每年都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政府每年还帮助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赶到喻家,老喻正站在门口,老远就笑着打招呼。

“我想学门技能!”老喻将万笛让进客厅,其儿媳妇向他咨询。“乡里近期会开办家政服务培训班,这行业工资高,又好找事。”“要得,我现在就报个名。”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为他们找到谋生的好路子。”万笛介绍,全乡共有易地扶贫搬迁户74户252人。经乡党委政府统筹,通过后续帮扶、推荐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目前已在该乡比思特制衣厂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80多人就业,月均工资3000元。

“结婚前一天的下午才赶回家,他是‘最帅工作狂’。”新安村党支部书记李泽明说起万笛,连声夸赞。

万笛走访致富带头人。

2015年10月1日,是万笛的大喜日子。按当地婚俗,前一天客人就到家来。当时市委党校处干班到新泉村开展精准扶贫驻村调研,作为联村乡干部,他全程参与。只到9月30日中午,才请半天假赶回家。

“没有陪伴家人,是最遗憾的事。”万笛翻看着手机中女儿的照片,红了眼圈。2016年4月,爱人住院分娩,他不在身边。孩子出生那天下午,他请半天假到医院陪护,可第二天一早,又赶回乡里扶贫。孩子长到4岁多,没照一张全家福。

“他把对家人的关心和爱都献给了工作和帮扶对象。”新安村扶贫专干于望之介绍,万笛爱人到湘雅医院住院时,他在劝天台村贫困户杜修桥多年在外的儿子回家照顾父母,并承诺帮其就近就业,小杜回家后,他送其当木工学徒,现月收入3000元。

7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绩斐然,全乡所有贫困户贫困村如期实现“户脱贫、村出列”。该乡先后被评为县脱贫攻坚工作优秀战区、先进单位,他个人先后被评为县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市脱贫攻坚帮扶成效突出干部,并被推荐为湖南省2019年“百名最美扶贫人物”候选人,县政府记一次三等功。


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快讯

论坛